腰背痛?駝背?骨折?胸悶氣短?如果你已經出現了以上癥狀,就有可能是骨質疏松了。此時,千萬別任意吃鈣片,中醫(yī)把骨質疏松歸屬“骨痿、骨枯、骨痹”范疇,認為其與肝腎脾胃血有關。在對癥病因之后,孫博士還會告訴我們該如何預防骨質疏松,還特別為你奉上一碗暖暖的健骨湯。
骨質疏松癥狀
1.疼痛: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是腰背痛,如仰臥或坐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向后伸展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會加重疼痛。
2.脊椎傾前、駝背:此病徵多在疼痛后出現。脊椎椎體前部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
3.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fā)癥。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后彎,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
骨質疏松中醫(yī)治根法
中醫(yī)認為骨質疏松的癥狀表面上雖是筋骨疼痛,但其病變部位卻在肝腎脾胃血。
壯骨之本 補益肝腎
根據中醫(yī)理論,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多與腎虛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腎精逐漸虧虛,以致血和骨髓化源不足,骨礦含量減少,出現骨軟無力,易發(fā)生骨折等腎虛癥狀。補腎藥能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同時還能增生成骨細胞,促進骨骼形成。
腎和肝兩臟關系密切,“母子相生”。肝腎交融,相互滋養(yǎng),則腎精充沛,肝血充盛,筋骨健壯。眾多臨床治療結果顯示:中醫(yī)藥補益肝腎方藥具有明顯改善骨密度和骨強度的作用。
止痛治標 通經活血
骨質疏松癥突出的癥狀是腰背疼痛,肢體麻木乏力,或伴肌肉疼痛、下肢腓腸肌痙攣等。此外,由于骨質疏松,肌肉負擔573f7ca64060554b00cde38c0dea16cf加重,長久必然引起肌肉疲勞、勞損,從而產生肌肉及肌膜性疼痛,尤以腰、背部為甚。
瘀為百病之根,久病多瘀,久痛必瘀。通經活血中藥具有使氣血流通,經絡通暢,強骨止痛的功效。通則不痛,宜以養(yǎng)血活血法,選藥用當歸、川芎、白芍、懷牛膝、血藤等。
生運氣血 宜健脾胃
骨組織的代謝需要氣血的參與,當人體脾胃功能低下而引致消化吸收不良時,會影響氣血的生成與運化,造成骨質疏松癥。
甘甜的食物具有補養(yǎng)脾胃的作用。中醫(yī)首推山藥和大棗:山藥味甘,性質平和無毒,能健脾益氣、強壯肌肉,適用于身體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久痢泄瀉等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對于容易發(fā)生貧血的女性和中老年人來說,大棗尤其有良好的滋補作用。
骨骼健康問答 孫博士
Q1:平時該保持什么樣的生活習慣,才能保持骨骼健康?
A1:平時避免攝入過量酸性物質、忌煙酒、慎喝濃咖啡、勿攝取過多的鹽、適當運動及日光浴、早睡、進食清淡的富營養(yǎng)膳食、多喝牛奶等。
由于導致骨質疏松的因素有很多,未病先防才是關鍵。均衡的營養(yǎng)和適度的體育鍛煉是標本兼顧的有效方法。骨質疏松癥的“治未病”原則是:飲食+運動+藥物+早期骨密度檢測。
Q2:補鈣要補多少?補得越多越好嗎?
A2:為了維持骨骼健康,延緩骨量流失,人體需要每日從飲食中攝入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老年人每天鈣的攝入量應不少于800~1000毫克,含鈣高的食物包括各種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醬、海帶、蝦米等。維持每日適量的運動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戶外運動,保證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預防骨質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
注意 不要補鈣過量
過量補鈣并不能變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鈣含量過高,可導致高鈣血癥,又或會引起并發(fā)癥如腎結石、血管鈣化等,危害健康。可多吃黃豆類食物:大豆異黃酮是一種弱雌激素,具有很好的輔助補鈣的作用。
健骨中式食譜——桑椹牛骨湯
功效:滋陰補血、益腎強筋
材料:桑椹子8錢、雞血藤5錢、牛骨2斤、瘦肉10兩、生姜3片
做法:1.牛骨、瘦肉氽水待用。2.將所有中藥材洗凈,放入湯煲內加入約3公升水中浸約20分鐘。3.將中藥材煲開后,加入牛骨及瘦肉,待水再開后轉中小火熬約2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TIPS
桑椹牛骨湯有助預防及改善骨質疏松,桑椹子可補肝養(yǎng)腎,雞血藤能活血通絡,牛骨含有豐富鈣質和膠原蛋白,能促進骨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