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爾多名莊酒的歷史就如同其出品的佳釀一樣適合慢品玩味,葡萄的種植、釀造的工藝都可以拿來作為教材范本。但遺憾的是,其打造的模式對中國這樣一個葡萄酒莊發展剛剛起步的國家而言,并不具備任何可復制性。
相反,盡管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等新世界的葡萄酒口碑、口感都無法與波爾多名莊酒匹敵,但不可否認,它們在幾十年時間里從無到有打響名氣,部分知名品牌的頂級系列甚至躋身葡萄酒投資界的“藍籌股”。與波爾多名莊酒相比,它們無論是在歷史文化底蘊,還是土壤、氣候和樹齡等物理條件方面都存在諸多不足,但釀造技術卻比一直奉行“葡萄酒是種出來而不是釀出來”的波爾多名莊更高一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世界葡萄酒的模式對中國葡萄酒而言更具借鑒意義—中國葡萄酒莊園先要學會如何以酒為本,在固守本土市場的基礎上沖出國門,才能在葡萄酒世界里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葡萄酒的世界里,法國是葡萄酒舊世界的王牌,澳大利亞和美國是葡萄酒新世界的代表,而中國是努力向新世界靠攏的先鋒。
在英國WSET中級品酒師、美國ISG中級侍酒師凌春鳴看來,葡萄酒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品嘗、品牌和銷售方式三方面,而對于位列五大名莊之首的拉菲來說,品牌在整體價值中的占比可高達80%。這種蘊藏在歷史文化之中的品牌價值,其之于葡萄酒的意義就如同中國數千年的白酒文化之于國酒,是無法復制的。法國葡萄酒產區早在數幾千年前就已形成,史料上對拉菲最早的紀錄可追溯至公元1234年,即便是大規模葡萄種植園的成型也已經是17世紀的事了,其后拉菲古堡的發展變遷與法國的政治經濟歷史緊密結合在一起,歷經幾代法國貴族易手,這樣的歷史就如同陳年佳釀的口感一樣醇厚。歷史從來無法改寫,波爾多名莊的故事對于新世界的葡萄酒而言也只有羨慕的份。
而古老葡萄酒莊園里的那幾株老葡萄藤,更是“天下獨此一處”。據凌春鳴介紹,葡萄藤栽下后第四年才可以開始釀酒,4-7年樹齡結出的葡萄所釀成的酒方可入口。拉菲莊園的葡萄藤平均年齡35歲,不足10歲的年輕葡萄不能用于培養頂級酒,釀造頂級酒(包括大拉菲)的葡萄年齡大都在45歲左右。因此,在他看來,“樹齡這個物理條件的存在,是中國培養名莊酒不可逾越的門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波爾多名莊酒的打造對中國而言,其實并不具備任何的可復制性。相反,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等新世界的葡萄酒,盡管在土壤、氣候和樹齡等物理條件方面先天不足,但在釀造技術上推陳出新,打響了名氣,部分知名品牌的頂級系列甚至順利躋身葡萄酒投資界的“藍籌股”。因此,新世界葡萄酒的成功對中國葡萄酒而言更具借鑒意義,中國葡萄酒莊園可以它們為范本,先學會如何以酒為本、沖出國門,以中國消費市場的底氣搶占葡萄酒世界里的一席之地。
誰成就了波爾多名莊酒?
成就波爾多名莊酒地位的推手有許多。酒本身的品質無疑是第一位的,比起如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商業推廣和營銷方式,波爾多名莊酒自始至終都堅持以品質說話。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印章說明”的推動作用也不能少。今天,波爾多名莊酒在世界葡萄酒的領袖地位盡管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但歷經上百年歷史考驗的1855分級體制和“葡萄酒經紀人(Négociant)”制度仍然有效運轉,并使得波爾多酒莊們潛心釀制極品佳釀,不用為世俗的商業利益所累。再加上法國原產地命名(AOC)的護航,一切細節都有據可查、有證可考。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有了今天消費者對五大名莊的頂膜禮拜,也才確立了法國在葡萄酒舊世界的王牌地位。
名莊經紀:渠道閥門
坊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去到波爾多名莊買酒,通常酒莊主人都會熱情接待,吃喝連帶參觀園區,一應俱全,唯一不會發生的事情,恰恰是和來訪者談生意。這是因為,與其他國家的酒莊直接將酒賣給代理商不同,每一家法國的波爾多酒莊都有指定經紀人,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全部出售給這些經紀人,再由他們分銷給下級的代理商或國外進口商。
Négociant一詞源自法語,通常理解為葡萄酒經紀人或是葡萄酒中介商,從波爾多開始產葡萄酒的那天開始,這個角色就已經存在了。每年春天,當新酒出窖時,酒莊主人便會與中介商一起,參考羅伯特·帕克的打分和其他品酒師的意見,再根據分級體制內的座次給自家的葡萄酒定出合理的價格。七成以上的波爾多葡萄酒經由逾400多家中介商再輾轉至各級分銷商手中,絕大多數的酒莊平均擁有40家左右的中介商,頂級名莊酒則幾乎完全由這些中介商把持。
與世代經營的葡萄莊園一樣,這些掌握名莊酒行銷大權的經紀機構通常也都是世襲的,帶有強烈的地域和家族色彩,與酒莊之間也通常是世代相傳的緊密互存關系。有數據顯示,大約44家葡萄酒經紀機構的年銷售收入占據了整體經紀機構銷售規模的八成以上。
從現代經濟學的邏輯來理解,在生產者和終端消費者中間似乎多了一層不必要的中間商,不僅降低了效率,也增加了成本。但在波爾多的葡萄酒世界里,這樣的邏輯卻是行不通的。葡萄酒經紀商掌控著波爾多葡萄酒的價格命脈,是波爾多葡萄酒走向世界的一道閥門,也正是經由他們,誕生于五家頂級名莊以及另外三家波爾多名莊的頭等苑酒,走出了波爾多連綿的田間,從成本價不足30歐元搖身一變成市價五位數的高檔品。更重要的是,在擁有了這道閥門后,酒莊可以潛心釀酒,不用考慮市場營銷問題,不用自己組建一只會說多國語言的國際銷售團隊,不用盤算如何給不同市場分配配額才能在保證多樣性的同時又平滑風險。用凌春鳴的話說,“種植和經營完全分開了,酒莊里的人只用關心一件事,那就是釀好酒”。
不夸張地說,葡萄酒中介商體系的存在,幾乎讓羅斯柴爾德家族頂級名莊酒閉著眼睛都能找到買家。當然,隨著波爾多葡萄酒越來越受歡迎,事情也正在發生著變化。20年前,酒莊莊主們只是待在莊園里,幾乎從來不走出國門了解市場,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只會說法語,而今天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的四家波爾多頂級名莊依然通過經紀機構來賣酒,但酒莊莊主們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踏出古堡的大門,同時也開始掌握各個市場的消費喜好與銷售情況。
堅守傳統,AOC護航
在高端葡萄酒超越單純消費品的范疇,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包裝成奢侈品、繼而又晉升為投資品的演變過程中,堅守傳統、政府立法是關鍵所在。堅守傳統是指對葡萄種植和波爾多釀酒法的堅持,政府立法則是法國原產地命名AOC。
與實現工業灌溉的美國加州納帕谷不同,拉菲酒莊的葡萄種植采用非常傳統的方法,基本不使用化學藥物和肥料,葡萄完全成熟時才會采摘。并且至今,拉菲主要還是用木造酒糟釀酒,通常是一個星期的發酵加上兩個星期的泡皮。釀成的葡萄酒放入全新的橡木桶,在地下酒窯內進行一年半至兩年的陳釀。這與許多新世界葡萄酒用不銹鋼桶釀酒,放入橡木片浸泡以添加酒中橡木味的作法截然不同。
出于對“葡萄酒是種出來的”這一法國傳統釀酒理念的詮釋和維護,1919年法國通過了原產地保持法,1935年,一個直屬于法國農業部的部門正式成立,專司葡萄酒釀制各個過程的管理。如今,AOC顯然成為葡萄酒世界里影響力最大的名詞之一,也是各葡萄酒生產國效仿的表率,意大利和美國都以它為藍本創立了自己國家的原產地命名體系。
在法國原產地命名體系之下,對葡萄的產地、品種、種植、年份、單位產量、葡萄汁糖分、發酵辦法、葡萄酒蘊藏、裝瓶時間等都有嚴格的界定和控制,處處體現了對風土條件(Terroir)的重視。一些規定甚至可謂“繁文縟節”,例如“除非是頂級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否則酒標上酒莊的名字大小不得超過出產村莊名字的1/2”,而酒標的尺寸更是精確到毫米。相反,AOC產區的葡萄酒若是沒有達到某項規定或標準,或者非AOC產區的葡萄酒擅自使用AOC的標識都是屬于違法行為。
新世界葡萄酒:
靠包裝和運營搶位
新世界葡萄酒早期是廉價低質酒的代表,但近20、30年來,在繼承了舊世界葡萄酒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新世界葡萄酒靠著在釀酒技術上不斷創新,口味上不斷追求變化,大膽創新營銷等方式,異軍突起,逐漸在國際葡萄酒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如今,新世界葡萄酒酒莊已形成一種以高端酒維持國際聲名,以一系列利用后天高超釀酒技術的中低端葡萄酒占領市場的商業模式,既有本土獨立發展起來的如澳洲奔富酒莊(Penfolds);也有如美國酒王“作品一號”(Opus One)這樣由法國名莊與美國名莊聯手的新舊世界合作模式。
數據顯示,澳洲近年來一直居于全球酒類出口國的前五位,2010年酒類出口增長2%,達到7.81億升,總價值約21億澳元(圖1)。過去10年中,澳洲葡萄酒已出口到全球100多個國家,是英國最大的葡萄酒進口來源國,美國第二大葡萄酒進口來源國,在加拿大、日本和中國的銷量也在不斷擴大(圖2)。出口之外,澳洲本土酒類年均消費量也近5億升。現如今,澳洲擁有超過60個指定酒區,逾16萬公頃的種植園,葡萄酒產業已成為澳洲經濟的支柱之一,在生產、出口、居民就業和旅游方面均貢獻突出。
研究和分析澳洲酒莊的運作模式,其先用低端產品占據市場,隨后推出高端品牌打響知名度,繼而豐富產品線,做大規模。看似與羅斯柴爾德男爵集團的發展軌道正好相反,但殊途同歸,澳洲酒莊也在國際葡萄酒市場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奔富:低端酒占市,輔以酒莊旅游
相較于法國酒莊專心釀造具有悠久文化底蘊的頂級名酒,根據消費者口味的需求來調整商業策略,是奔富酒莊成為澳洲第一莊的制勝法寶。如今,奔富酒莊出產的所有系列酒的年總產量達140萬箱。旗下頂級高端酒Penfolds Grange,更是贏得無數榮譽,使得奔富成為澳洲最富盛名的葡萄酒品牌。
奔富酒莊的創始人是英國醫生克里斯多佛·羅森·奔富(Christopher Rawson Penfold)。早在1881年時,成立30多年的奔富酒莊葡萄酒存貯量就近50萬升,約占當時整個南澳洲葡萄酒存儲量的1/3,而其葡萄種植面積也達到了120英畝,成為南澳洲第一大莊園。
1950年,奔富酒莊決定改變酒莊發展方向,以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來釀制葡萄酒,主攻餐酒。這意味著其只能使用100%葡萄汁來釀酒,不能勾兌酒精等其他原料。曾在歐洲游學的釀酒師馬克斯·蘇克博特( Max Schubert)承擔了開發新產品的重任,首次嘗試的以Shiraz釀造的葡萄酒取得了巨大成功,隨后馬克斯和他的釀酒團隊繼續開發了各類供普通消費者享用的餐酒系列,使得澳洲葡萄酒市場上隨處可見奔富的身影。當時奔富幾乎壟斷了整個澳洲葡萄酒市場,平均每兩瓶出售的葡萄酒中就有一瓶來自奔富。奔富從一個小小的莊園變成了澳洲葡萄酒業的龍頭。
以低端酒奠定市場基礎后,馬克斯和他的釀酒團隊又開始重點發力限量的頂級葡萄酒,與其他混合品種的葡萄酒相區分。1951年釀造的Penfolds Grange Hermitage在1995年美國權威葡萄酒雜志上被評為該年度世界紅葡萄酒第一名。同年,該款葡萄酒的拍賣價一舉突破20000澳元。1998年11月底和2000年10月中旬,PenfoldsGrange的拍賣價格又兩次刷新,達到24500澳元。1995年到2000
f8e69522765966b038cd3fb462cb077b49ee02b8a53f6a0fe6c6f2ad1b433453年,其在拍賣行的身價上漲了50%,品牌年份酒近年來的平均售價也保持在500
f8e69522765966b038cd3fb462cb077b49ee02b8a53f6a0fe6c6f2ad1b433453澳元以上。
在高端品牌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