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銀行是經營貨幣的企業,它的存在方便了社會資金的籌措與融通,肩負著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的神圣任務,主要收入來源于存貸差。所以從銀行業存在的意義上來說,先有其資金融通的功能,才有存在的必要與可能,然后才需要收益以獲得生存與壯大。
多數商業銀行給我們的印象也正是這樣的,但反觀目前中國的銀行業,已經距離這樣的標準越來越遠,它們已經將獲取收益擺在了第一位,這種程度日益深化,反過來嚴重傷害了其資金融通的本意,開始傷害實體經濟,甚至開始與實體經濟爭利,這恐怕是一條“雙輸”的不歸路。
實體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依靠自身的緩慢積累,緩慢擴大再生產。二是依靠金融渠道(銀行為主體),實現超越自身積累的較快增長。所以,銀行業的興起是實體經濟得以有效擴大再生產的必然需求。
而銀行作為企業,其擴大再生產的方式也應該主要有兩種:一是依靠自身積累,逐漸壯大自有資本,實現緩慢穩健的擴張。二是擴大存儲,以此為基礎,進行擴大再生產。
但現在事情不一樣了,先看一下下面的數據:
一、2011年10月當月人民幣存款凈下降2010億元,同比少增3618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凈下降7272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860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4190億元。
二、2011年上半年,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四大行均選擇了發行次級債的再融資計劃,分別發債320億元、500億元、380億元和800億元,交通銀行則選擇了在香港發行200億元的人民幣債券。至此,五大行通過發債的形式,再融資計劃規模已經達到2200億元。
股份制銀行中,浦發銀行與興業銀行分別計劃發行500億元以及100億元的次級債,同時興業銀行還計劃發500億元的金融債券,用于補充附屬資本。深發展A 也于4 月底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36.5 億元混合資本債券,傳其混合資本債券總的發行規模將達到65億元。
華夏銀行則已通過定向增發,融資202.09 億元。光大銀行H股上市預計募資400億元,北京銀行定向增發118億元。今年7月19日招商銀行公布不超350億元的A+H 股配股方案。9月26日晚,工商銀行公告稱,董事會決定提請股東大會審議批準該行在監管規定許可的額度內,新增發行總額不超過折合人民幣700億元、期限不短于5年的次級債券用于補充資本。與此同時,浦發銀行也公布了總額不超過184 億元的次級債券發行計劃。
以上的兩組數據表明了兩點:一是中國銀行業賴以擴大再生產的存款發生了問題。雖不確定存款減少的趨勢是否會持續,但這幾十年難得一見的存款減少也足以讓我們驚奇,銀行業的基礎開始動搖了。
二是銀行業的再融資,明顯已經取代了資本金的積累及擴大存儲而成為中國銀行業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方式。這其中的含義很重要,它表明中國銀行業不再是以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投融資為主要目的了,擴張盈利才是。另外,中國銀行業開始占據金融渠道,本是提供融資渠道的它們,反倒開始回頭占據融資渠道,而且規模巨大,開始與實體經濟爭奪寶貴的金融資源,與其自身存在的意義相違背。銀行巨大的存貸差,近乎壟斷的運營,對于渠道的控制,一方面提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與實體經濟爭利。另一方面壓低了民眾的存款收益,與民爭利。
銀行的出現,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結果,為提高競爭力,才產生了對資金的巨大需求。而今,一方面實體企業的融資渠道被占據,求貸無門,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又被銀行所割據,被迫承擔高昂的貸款利率,甚至出高價也不可得,這就是溫州高利貸的根源與背景。另一方面,銀行開始了自毀根基之旅,在逐漸的蠶食它自己賴以存在的根基,企業的資金需求促成了銀行的產生,而現在,銀行的存在反倒成為阻礙需求實現的路障,成為企業參與競爭的絆腳石。以上兩者,充分反映出了中國銀行業的反市場性。
今年以來,不斷的有人力推銀行股,也確實是,力壓所有板塊的高增長,低于所有板塊的估值,按理沒有不買的理由。但事實上呢,眾多銀行的營收依然保持者30%的增幅,但估值從9倍的PE 降到8倍的PE ,乃至6倍PE,估值便宜再便宜,終于伴隨著市場的反彈,才算也順勢有個可憐的小反彈。
看了上文的分析,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高增長與低估值的組合所得到的結果,依然還是一跌再跌。銀行與實體經濟爭渠道、爭利,銀行業的收益就是實體經濟的成本,所以只有銀行業高增長,其它行業都是低增長甚至負增長,這就是中國銀行業的反市場性。當實體經濟的成本提高而造成自身不景氣時,還能指望銀行業能獨善其身嗎?自毀前程,白日做夢!
自上次銀行業剝離不良資產以來,目前又重新積累了大量的問題,上一次是因為國有企業的破產導致了壞賬,而現在,地方債務平臺正在積累壞賬的能量,這將成為未來幾年始終存在的一個炸彈,要么拆彈,要么爆炸。然而目前從銀行業的所做所為來看,其自失根基的反市場行為,或許已經注定了它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問,銀行股最好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看看今年的市場,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想讓我對銀行股找到一點好感,都很難。還有個很搞笑的事情,在前面的數據中,住戶存款凈下降7272 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860 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4190 億元。
發現了吧?財政才是最有錢的人,所謂國富民窮是也,官與民爭利到了這個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