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在過去20年間有很多非驢非馬的做法。從大處來講,像股權分置、長期固守“核準制”、還有公司上市只能生而極難死等。這些問題有些已經改革,比如像股權分置改革,其他更多的則是在中國“國情特殊”等莫名其妙的理由和借口之下,繼續恣意橫行,無時不刻的在禍害我們這個市場。
股市本身就有諸如融資、投資和資源優化配置等基本功能。后者就是靠市場所具有的優勝劣汰功能和效率機制來發揮效用。通過市場的自我調節、完善及配置機制,讓社會資源有序及有效率的選擇并配置到能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即選擇能夠創造及提供更大社會財富的地方。但是這種效率配置是有代價和前提的,它會讓一些企業更加昌盛和興旺,同時又必然會要求另外一些企業的發展、生存等皆受到制肘或者約束,直至退出這個市場,否則就是浪費社會資源。
在海外創業板市場上,公司退市是一種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場行為。在上市公司退市問題上快速決斷,只要觸發退市條件就第一時間堅決要求退市,這是美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制度邏輯。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退市率為6%,而在納斯達克每年大約8%的公司退市。2003~2007年間,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為1284家,超過了同期該市場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數量。納市在2007年末的公司總數僅為3069家,低于2003年末3294家的水平。
英國AIM每年超過200家公司由該市場退市,其退市率更高,達11.6%。日本佳斯達克、加拿大多倫多創業板和英國AIM的退市與新上市數量之比均超過了50%。而韓國科斯達克退市公司數超過100家,為該市場新上市公司數量的三分之一。
通過較高的退市率,海外創業板市場形成了良好的信號傳遞效應,逐步建立起對上市公司嚴格的約束機制,保證了市場形象和整體質量。
A股是國內競爭最充分的市場,卻因為歷史的緣故,使“退市制度”這種最基本的功能和機制無端受到人為扭曲和限制。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主管部門對退市機制缺失之嚴重危害性,缺乏足夠認識和重視。在制度設計中,將太多原本不屬于退市制度應該解決的問題,如地方政府的利益、行業利益,甚至“維穩”等,統統納入其中。
二、在股市早期,因為錯過設立“退市制度”規矩的最佳時期,因而其后一直在滬深兩地的交易所之間搞所謂的平衡。因為滬市中,應該退市、或者涉嫌達到退市程度的公司更多。單個市場若先行推行“退市”,會讓另一個市場更加被動和麻煩。
三、一大批應該退市公司和其背后所代表之“利益集團”的嚴重阻擾和游說,“權力”在或隱或顯的直接干預退市。
四、某些權力機關主觀上以“維穩”為首要或唯一考量,尤其擔心怕“鬧得天翻地覆”,客觀上放棄甚至損害了市場效率的運行和發揮。
五、中小投資人普遍缺乏“買者自負”的基本意識,直接妨礙退市制度的確立與推進。
據證監會官方的數據,A股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自2001年啟動。到目前,滬深兩市主板退市公司共有45家,只有約2%的公司退出市場。其他還有約數十家公司在長期停牌之后,卻通過各種花樣繁多的所謂重組、借殼、買殼等方式又重新返回到股市。
據某交易所內部人士坦陳,每當遇到一家公司將要面臨退市之際,通常就會有背景顯赫的高官蒞臨交易所和證監當局親自出面游說,施加壓力和影響,當然最后會使可能的“退市”難以實施。而在地方上,如果一家公司萬一面臨將要退市,或者即便是長期停止交易之后,地方上照樣會有各種辦法,讓該公司最后還是走上成功資產重組的新生之路。
從深交所方面之前所透露的信息來看,設計中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原則及框架是:“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絕借殼炒作現象”。從A股的現實狀況來看,無疑是正好擊中了“不死鳥”的“要害”。因為*ST類公司能夠久經亢奮而難衰,一大原因就是還有一幫屢禁難絕的內幕交易群體,總在試圖通過這種饕餮盛宴來攫取暴利,“杜絕借殼炒作”顯然就是斷掉了這些人的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