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負責人提出上市公司分紅是正本清源的政策,不但本意好,且對扭轉我國股市中投機成風的狀況,應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分紅是一個上市公司的本份,既要成為公眾公司,吸收社會公眾投資,那就主要應以分紅回報公眾(含高業績、高成長)。
三十多年來,一開始不是以公司分紅獲利為主,而是以轉讓炒作獲利為主。隨著問題被重視,上市公司分紅被提上日程,進而各種監管措施逐步加強并完善,逐步杜絕神話故事的講述與編造,一個穩健的、切實重視中小股東利益的股市是可以預期的,也是可以實現的。
近日,證監會新任主席郭樹清要求新上市公司應在招股時說明分紅計劃。一石激起千重浪。這個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竟然成了問題。長時間以來,上市公司大部分不分紅,或以送股、配股代替分紅,或很少分紅。甚至有的上市公司上市前分紅讓人向往,上市后就幾乎不分紅了。這使人們對上市公司產生了“圈錢”的輿論。到底應怎樣來認識這些問題,討論一下,很有必要。
正本清源的時候到了
股份制作為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化生產在克服自身矛盾中,不得不使大量生產資料以社會化形式出現的實現方式。然而,至少在中國清朝末期就已出現了近代意義的股份制(如:山西晉商),股份往往是大股,只具地域形式而不具現代社會化形式。雖然沒有現代意義的股票,但目的是單純的:參與出資分紅。可當西方出現股市并傳入我國后,這種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更是如此。
現在的股市,是從最初的急需變現和求得參與分紅的雙方目的而發展起來的,是受西方契約的法規習慣影響,為便于政府管控和解決股票交易中的矛盾,同時增強稅收而發展起來的。一句話,是從現代股份制的社會化特質發展起來的。
股市發展初期,購買股票和轉讓股票的主要目的是參與資本分紅。但隨著股市的發展,轉讓中出現了獲利情況。這使人們從最初的分紅獲利中,看到了轉讓獲利比分紅獲利更快的途徑。在西方有神論系統下,神賜一切、神賜財富的核心理念,迅速膨脹,進而發展出人為制造炒作股票題材,如:利用消息擴大效應、編造故事假想業績,從而用內幕操縱、幕后交易等等的手段攫取超額利潤,甚至已經到了不顧一切、敢冒犯死罪的瘋狂地步。對眾多股民而言,雖然有人能順勢而為在股票轉讓炒作中撈到錢,但更多的人非但沒有得到轉讓獲利反而把本也賠了。
所以,雖然近代意義的股份制,十九世紀已在中國出現,現代意義的股票和股票交易所在二十世紀前半葉也已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現,但中國真正現代化意義的股份制、股票和證券交易所卻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發展起來的,這之中,由于中途有幾十年中斷時期,故經驗沒有西方國家多,即是說,對現代股票等證券、期貨交易只在西方有神論核心理念下迅速發展的事實認識不足。再加上客觀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社會化生產基礎上的共通性,使我們對符合社會化生產的社會化形式和神賜財富理念的作惡,難以嚴格區分開來。這就造成了現代股份制、股票等證券、期貨交易市場,產生了不相匹配、互相矛盾的情況:人們買股票主要不是為當股東而是為了炒作,甚至有些企業也是如此(含國有、股份制企業)。所以,現是在該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分紅是上市公司的本份
可是,有人提出“切勿越‘鼓勵分紅’到‘強制分紅’的雷區紅線”,其依據是:在標準普爾指數中的500家上市公司,去年(2010年)分紅的占22%。其中大多數是高增長、高業績的,如:谷歌、蘋果、伯克希爾等,而亞馬遜、安進制藥從上市以來數十年未分過紅(轉引自《南方都市報》11.11.16羅倫斯專欄文章)。至于這些公司是否送、配過股,文中未提及。只不分紅且業績好、后勁足、股票含金量不斷提高,倒也可以讓人理解。至于剩下的78%上市公司,應該可理解為屬于分紅的了。分紅是股份制企業的題中應有之義。但中國大部分上市公司不分紅或少分紅,情況并非完全象那美國標普中的22%的上市公司那樣。因而不能證明不分紅之普遍性,更不能證明不分紅之國際性和適應性(何況資料只列舉了標普中的上市公司為例)。
要求分紅,并不意味著強制分紅。我們在要求上市公司分紅時,不可一刀切。根據美國標普中上市公司經驗,可同意高業績、高增長上市公司在絕大部分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下可不分紅(高業績、高增長應有定量標準,且由證監會監督核準),但不符合此條的,則一定要分紅。至于阻礙分紅的其他“無法啟齒”的原因,則應通過法律法規讓其可以啟齒。這當然也是證監會等有關部門的職責。否則,投機股市、炒作股票甚至惡炒等的不良循環將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送股實質上讓社會一部分人替公司為另一部分人分紅的作法也將無從改變;配股增資使上市公司無需為高增長、高業績努力就能擴資、增加高管收入的不等量回報行為也將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所以證監會提出上市公司分紅是正本清源的政策,不但本意好,且對扭轉我國股市中投機成風的狀況,應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分紅是一個上市公司的本份,既要成為公眾公司,吸收社會公眾投資,那就主要應以分紅回報公眾(含高業績高成長)。否則,承擔不起回報投資人的公司是沒有資格上市的,公眾能買上市公司股票,是因為公司上市后能提供的回報對公眾有吸引力。提供虛假資料,騙取上市的公司,證實后,理應按退市處理,還應被追究法律責任。這樣才能使上市公司健康成長,這樣才能使我國股市發展為真正的投資市場,即:主要通過分紅或增加股票含金量獲得,而非象現在這樣,主要通過轉讓炒作獲利,從而逐步脫離有神論系統核心理念對我們的影響和腐蝕,至于某些高管非法卷款逃跑,不但炒作惡行有他們的份,而且更是重大刑事犯罪。
杜絕神話故事的講述與編造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上市公司大部分不分紅或少分紅,并非高業績、高增長,從而股票含金量高。股市低迷的原因,除了國際國內經濟、金融等形勢及上述緣由,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僅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高管對自己公司持股量下降較多。試想,高管對自己公司都不放心,還怎么讓公眾股民放心呢?有些高管很清楚:自己編織的業績增長神話故事行將敗露,自己持股公司的發展前景本沒有先前描述得那么好,上市后高管等持股人驟變為千萬、億萬富翁,變現走人對他們當然不失為三十六計的第一上策。走人既不需要為自己編織的公司神話前景負責,又可實現通過高科技方式使神賜財富(非傳統意義的:生財有道)在自己身上的落實。但卻苦了盼天上掉餡餅的社會股東。怎能不引起用腳投票?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因此,有必要修改原始股東(特別是創業板、中小板)變現規定,應在持股人公司承諾的業績好和增長好完全實現(如十年或以上)后方可變現。這樣有助于維護股市的穩定,有助于實現主要靠分紅或股票合金量提高而獲利,有助于主要不靠股票炒作獲利狀況的徹底改善。
另一方面,消息顯示在美中國概念股有50%或不能按時披露信息或不能按規定提供報表,上市股數量在縮減。中國上市公司也時有不能按時披露信息或不能按規定提供報表的,但上市股數量似沒多少在縮減。原因在于這些公司總能以種種借口或變相、變通辦法使違規行為過關,其中不乏以一個神話故事掩蓋另一個神話故事的行為。由于三十多年來,一開始不是以公司分紅獲利為主,而是以轉讓炒作獲利為主,對上市公司監管措施又不是很到位,故暫達不到西方那樣的標準(也未必不發生違規事件)。隨著問題被重視,上市公司分紅被提上日程,進而各種監管措施逐步加強并完善,逐步杜絕神話故事的講述與編造,各種信息的披露及報表的提供也會增加按時率和合規率。一個穩健發展的、切實重視中小股東利益的股市是可以預期的,也是可以實現的。■
(作者系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員,民盟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