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簡歷
姓名:李旭東,1977年生,經濟碩士在讀。
入市時間:1999年
投資風格:快進快出,短線為王。
操盤感悟:追求復利,積小勝為大勝,將無數只小黑馬組合起來就是大黑馬。
這是一個中國證券史上一個真實而美麗的“神話”!這又是一個不帶任何夸大成分的真實故事,河南《大河報》見證了這一“曠世奇跡”的誕生全程。
意想不到的是,創造這一奇跡的主人公,不是什么“股市大鱷”,而是河南省鄭州市的一位年輕的“草根英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散戶。他的名字叫李旭東,今年34歲,河南省的百萬投資者贊譽他為“中原股神”。幾年前,在他開始創造這一奇跡時,年僅28歲。
“逼”出來的“短線冠軍”
“股民最苦”、“散戶最難”,這是我在證券一線采訪十余年感受最深切的一點。每一位高手走向成功的路,都是充滿坎坷的。6年前的李旭東,也同樣處在“水深火熱”的散戶行列中,他也像無數的散戶投資者一樣,也同樣在賠錢的痛苦中經歷過數年的煎熬。
1999年,剛剛走出校門不久的李旭東,在機械部的一個安裝公司當技術員,那年中國股市如火如荼的“5.19”行情,讓他心潮澎湃,激起了他對股票市場的一腔熱情。當他走進證券公司開戶時,他并沒有多少證券知識和操作技術,更不知道以后的路有多難走。
“你一入市,也賠過錢?”采訪伊始,我問他。
“那會兒,啥也不懂,賠錢是常事。由于一年經常有半年派到國外工作,買的股票在手里一捏就是幾個月,等回來一看,套得一塌糊涂。”李旭東回憶當年的炒股歷程,一樣的是苦不堪言。
“這種狀況持續了多久?”我問。
“這種被動做長線的局面持續有年把吧。后來,我想,拿著股票老賠錢,這不中。”李旭東說,“打這以后,我買了股票,拿的時間越來越短,出國前一定兌現了再走,手里不再捏股票,用現在的說法,就是空倉。”
“你現在堅持做短線,就是當年這種工作環境給‘逼’出來的?”我問。
“一個是常在外出差,給逼的。再就是我改成短線后,發現這種方法效果不錯,一來跑得快風險小,二來不坐‘過山車’,賺一點,是一點,效率高!”李旭東答道。
“后來改做短線就開始賺錢了吧?”
“股市哪有那么輕松賺錢的美事。”李旭東笑答,“那時,雖然意識到了,也改變了方法,但是畢竟沒有嫻熟的技能。今天買了股票,不知明天是漲還是跌,一點數都沒有。另外,一年到頭在外出差,也分心,為了自己熱愛的證券事業,我把工作給辭了,一門心思投入股市。那些年,行情不好,技術不到家,真是賠了不少錢。后來,我為了練技術,把單位分的房賣了,資金全搭到股市里了!”
“你的短線技術是什么時候開始磨礪出來的?”
“應該說是在2001年6月下跌以后的那段熊市中,雖然股市的綿綿下跌是痛苦的,但我很感謝那段苦難歲月帶給我的收獲。我正是在那時候,學會了控制風險,并慢慢地看懂了大盤。”李旭東說,“特別是到2004年開始,我參加了河南和福建東南衛視舉辦的炒股模擬大賽,對我鍛煉極大。”
“哦,成績咋樣?”
“2004年8月,我在河南首屆模擬炒股比賽獲得亞軍。9月,在河南模擬炒股比賽獲得冠軍。2005年7月,在福建東南衛視預賽獲得前三名,8月決賽獲得冠軍。”
“在這些比賽中,我更看重的是兩點,一是與眾高手角逐,可以向他們學習,二是逼著自己練過硬的功夫,尤其是短線技藝。你想,比賽那么激烈,容不得閃失。你更不可能買入一只股票拿它十天半月的,大都是今天買,明天賣,不多做點功課,要勝出難度很大呀!”
“那會兒,年紀輕,沒想多遠,當時聽人說‘操盤手’挺神秘的,自己就想,等技術練好了,我也去當一名操盤手多好呀,嗬嗬……”李旭東說到這,爽朗地笑了。
熊市中3萬到9萬的傳奇
當李旭東成就今天千萬上億身家時,在他的公司里,仍然珍存著一摞已經發黃的交易清單。那是6年前他在熊市里的一段“美好記憶”。它記錄著這位年輕草根英雄當年鏖戰熊市從3萬到9萬的一段佳績。
2005年1月4日,新年第一個交易日,延續2004年年終1245.62點收盤的跌勢。大盤一個跳空低開,將一根開年的大陰棒聳立盤中,新年伊始就給萬千投資者以“臉色”。然而,已經具有嫻熟短線技藝的李旭東,并不懼怕這一切。在他的歷史交易賬戶上,清楚地記載著:2005年1月10日,他的賬戶上只有區區的3萬元資金。
他企盼著在股市里能“小錢致富”,但是大勢不配合,大盤一直在狂泄著,直到2005年的6月6日創下了998.23點的最低點。千千萬萬的中小投資者傷痕累累,而短線殺手李旭東,卻憑著在前幾年練成的一身短線神功,在“寒冬”中頑強地“活著”。
他的賬戶在不斷地“翻紅”。2005年7月1日到7月29日,他賬戶交易過上的
aa5vXU6Un4pwjARqa2BkHICgbqO4SomFLaPUgj/XwBU=13只股票,交易量累計達158萬元。
細看他的交易記錄,發現有兩大特點:一是他操作的次數雖多,但成功率極高。這一年,他曾連續買賣56次權證均沒有發生過虧損。二是“每次只賺一點點”就跑,甚至有時只賺一兩分錢把股票賣掉的也有。一次盈利超過10%的,幾乎很少看到。
在大盤一片慘綠之中,他正是靠著“吃一口”就溜的戰法,一點點地搏,到2005年年末,他3萬元的小賬戶居然達到了9萬元,翻了三倍。一年時間,累計交易量達到860萬元,全年換手率近30倍。
河南當地的主流媒體《大河報》對李旭東熊市中初試短線神刀,創造中原股市的“神奇之作”曾給予以了詳盡報道。
抓住大牛市,實現跨躍
冬去春來。2006年,大盤一掃熊市的喧囂,一場火紅的牛市行情在華夏大地展開。
在熊市中戰績“輝煌”的李旭東,前進的腳步一刻都沒有停止。在大牛市燃燒的歲月里,他再次創造出了驚世奇跡。他用308個交易日,譜寫了一個“從10萬到千萬”的曠世“神話”。
2011年6月中旬,當我剛剛飛抵河南鄭州市,熱情的《大河報》“大河財富”的李金雨副主編得知我要采訪李旭東,把他珍存多年耗盡心血對“中原股神”所做的一份詳細的研究報告當作“見面禮”送給我看。
在這幅“股市的清明上河圖”中,《大河報》對李旭東從10萬搏擊到1000.16萬的308個交易日所發生的一切,都無比詳細地記錄在案。
在這次《大河報》的比賽中,把自己的實盤賬戶“曬”在百萬雙眼睛面前真槍實彈地進行操作,對于年輕的職業投資人李旭東來說,還是第一次。他顯然有點不習慣,一開始多少有點拘謹。從他參賽后前兩個月的“表現”便可看出。那時,他與大盤似乎是“膠著”在一起漲落,一塊進退。
開賽后,他的戰績并不理想,連連出現虧損,甚至在參賽的第二個月,竟沒能跑贏大盤,市值的漲幅甚至出現了負值。
但路遙方知馬力。從參賽的第三個月起,他甩開大盤,開始加速奔跑,那“狂飆”的身影,一直閃現在眾人面前,越來越吸引著上百萬讀者的眼球:
2006年5月30日,第60個交易日,市值翻番,為219369.43元。
7月14日,第93個交易日,33個交易日市值翻番,為428529.95元。
10月16日,第154個交易日,61個交易日市值翻番,為803767.19元。
11月7日,第170個交易日,市值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025006.46元。
時鐘敲響2007年后,奇跡更是驚人地不斷發生。
2007年1月4日,第209個交易日,也是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李旭東市值突破200萬元整數關口,達到2066023.61元。在百萬基礎上的翻番僅用39個交易日。
2月7日,市值突破300萬。
3月19日,市值突破400萬。
4月13日,市值突破500萬。
6月6日,第308個交易日,市值一舉突破千萬大關,達10164320.93元,較初始市值凈增10064320.93元,增長百倍,較五百萬翻番僅用33個交易日!
據綜合統計,這308天,大盤(上證指數)由1299.15點漲至3776.32點,漲了2477.29點,漲幅為190.70%。而期間,李旭東平均44.5天(約兩個月)資金就翻一番。其中,最短的22天,最長的61天(見圖1)。
“三把利劍”助2008年熊市再奏凱歌
在市值達千萬后,李旭東的實戰操作歷程便退出公眾視錢,但他前行的腳步并未因此而停止,財富裂變的傳奇仍在續寫著。
時光跨入2008年,隨著世界金融風暴襲來,中國股市遭受到一場前所未有的毀滅性災難。“嚴寒冰雪”中,千千萬萬的投資者“遍體鱗傷”,哀鳴四起。這時,他們又想起了在牛市中曾給中原投資者帶來極大鼓舞的李旭東。在讀者的一再盛邀下,李旭東再度在《大河報》“亮相”。
與上次亮相不同,2008年3月3日,他以“中瑞基金”(后改名為“金字塔基金”)的形式走進讀者的視線。原始凈值為1元,不公布資金規模,不公布操作的股票,只公布凈值和倉位。
“中瑞”生不逢時。2008年滬深股市出現史上罕見的暴跌,上證指數從年初的5265點,到年底的1820點,跌幅超過65%。大多數股票價格腰斬,在市場上全部的360多只偏股型公募基金當中,凈值跌幅在50%以上的基金超過200只。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立只有10個月的私募基金中瑞投資基金卻逆勢上揚,到12月31日,中瑞基金凈值增長達到74.8%,足以傲視群雄。
看到他熊市中這一驕人戰績,人們又一次驚愕了:這怎么可能?熊市中能“活著”就已經不容易了,何以有如此奇跡發生?他戰勝熊市有哪些絕招呢?
“2008年那么多人賠錢,你能說說那時你的感受嗎?”我問。
“說老實話,我對熊市,當時并沒有一點點的懼怕。”
“為啥?”
“你別忘了,我和我們團隊的幾個伙伴,可都是‘冬天’生的,熊市里長大的,呵呵……”李旭東笑答,“我們在熊市里磨礪那么多年,熊市中打擂,熊市中奪冠,戰勝熊市有一定經驗和技巧。”李旭東喝了口茶,很淡定地說,“這些也算不上是什么熊市操盤絕技,但有三條對于我能取得好的戰績,起了關鍵作用,也可說是‘三把利劍’吧。”
一是精確判斷和把握大盤,二是倉位控制,三是快進快出搶反彈。這可謂是熊市制勝的三件寶。
“就拿2008年最具影響力的奧運會前后的大盤來說吧。”李旭東回憶道,“當人們一窩風地都在搶奧運股時,我們一直很冷靜,保持極少的倉位,基本沒什么動作。當時《大河報》上刊登的我們的幾篇‘操盤手記’可以查證當時我們的判斷。”
“在慶奧運的熱潮中,一直 ‘按兵不動’,從8月1日至7日倉位均在8%以下。8月11至8月18日,倉位均為零。期間大盤下跌285.85點,我們沒有受到損失。”李旭東說(見圖2)。
“趨勢是大盤的脈搏,只有明確判斷,才能有效規避風險,這是制勝股市最重要的。在此基礎上,就是控制好倉位,這是第二條制勝熊市的重要利器。”李旭東說,“我在熊市操作的倉位非常輕,一般是10%,即便使有把握的,倉位都不會超過30%。手里握著現金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機會就能很快出擊,熊市中手里抓一堆股票,那就死定了。”
“當時報上只登你們基金的凈值和倉位,聽說不少讀者早晨拿到報紙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你們的倉位,給他們很好的借鑒,這都成了大河報讀者的一道風景線了。是嗎?”我問。
“是。那段日子,熱線電話天天爆棚。”
“除了分析判斷大盤、控制倉位,第三把利劍是什么呢?”
“第三條,就是搶反彈。”李旭東回答說,“熊市中也不是天天跌,大盤跌久了,會反彈,這種機會一定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我們基金于3月初在《大河報》公示后至年底,大盤大大小小有80多次反彈,我大部分都抓住了。即使有幾次抓不住,我的心態很平靜,因為股票市最不缺的就是機會。不必為有賺錢的機會沒抓住而耿耿于懷。”
“在搶反彈中,你們的倉位如何?都做哪一類的股票?”
“遇到大的機會,我們的持倉會很快變化。像2008年4月24日大盤受管理層下調印花稅重大利好刺激,滬指飆漲了9.29%,創12年第二大單日漲幅,個股呈現井噴態勢。我們的倉位也由前一日的20%,立馬激增到了52%。再如,2008年9月18日當天我們的倉位僅為2%,但隨著單邊征收印花稅、支持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和中央匯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