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出臺措施推動上市公司分紅水平,同時,還提出要完善IPO和再融資制度。各方莫不將其作為空前利好,但筆者以為,且慢喝彩!浮于表面的中國股票市場的問題背后,是市場制度性設計缺陷和股市文化的反映,如果沒有系統性的改造和脫胎換骨,僅僅停留于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問題仍然會存在,最多換個表現形式。
首先說分紅。為什么上市公司不喜歡分紅?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有的公司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此時分紅雖然讓股東高興一時,但錯過了發展時機,才是對股東最大的不負責任。微軟在高速成長期間,就一直不分紅,只進行股份的拆細(類似我們的轉增股本),股東的回報來自公司利潤的不斷增加以及市值的不斷攀升。有的公司本身經營就不景,資金面也捉襟見肘,你還讓它去分紅,怎么可能?監管部門把有沒有分紅與能不能再融資結合起來,于是便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分你一毛錢,圈你10元錢。
曾經有個公司,連年堅持分紅,記者采訪時吐以真相:這是因為大股東要求。但跟蹤該公司的分紅方案發現,在股權分置問題解決后,分紅比例僅為之前的1/10左右。看來,大股東缺錢或認為必要的時候,大可從二級市場套現,其分紅要求顯然是降低了。
中國上市公司不分紅,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比方說,再融資需要層層報批,效率低、手續繁雜、及時性差,不如把在錢留在公司,調撥時方便;銀行融資成本高,會顯著拖累利潤;債券融資也有成本和手續的問題。還有,市場對分紅的公司不感興趣,倒是分紅股或轉增股的公司大受追捧,雖然今年年初的競相大比例送股讓市場有些倒胃口,但這種偏好依然存在,故而上市公司與其費力不討好地分現金,不如皆大歡喜地送轉股。市場的怪現象是:分紅的不如送股的,送股的不如績差的,績差的不如ST的。因為這一排序越往后靠,其投機性越大,獲得超額收益的可能性也越大。這一現象一直是中國股市所特有的,這些年較以往有所減緩,但投機性,特別在績差股上或ST股票上獲取超額收益的情況還是明顯。
如此看來,不分紅除了公司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本身盈利情況之外,監管層過多地干預到市場運作程序之中以及股市文化的特點,決定了分紅成了稀有之物,即使在有關規定的強壓之下應景分紅,比例也非常有限。
其次是IPO和再融資。IPO目前被詬病之處頗多,比方說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金額,但這些都不是可以在現有設計上敲敲打打加以改變的。有媒體指,在“三高”的推手中,券商在前基金在后。這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而且最重要的一半在哪里?依然是制度的設計。制度的問題涉及:券商和基金現在是特許經營,進入有很高的門檻、有嚴格的審批程序和要求,這便造成了這類機構競爭的不充分;在新股發行環節的設計上,給保薦人和承銷商很多的便利;在資金的運用上,只能在國內市場進行,當外圍市場有更具吸引力的機會出現時,資金不能外流,也就無法拉低A股的估值水平;沒有嚴厲的退市制度,過多的緩刑給投機以更大的空間;地方政府的介入令到上市公司起死回生成為可能;重組上市不是等同新股上市,而是被鼓勵、條件更低,加上二級市場內幕交易帶來的豐厚利潤,各方何樂而不為?于是,不管IPO還是再融資,高價都不是問題。
如果發行上市并不需要消耗企業過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如果內幕交易被嚴厲打擊,如果重組上市等同新股發行,如果退市不會無休止的緩期執行,如果股民會因上市公司造假欺詐獲得合理的賠償,如果造假的成本是如此的高昂,如果市場各類機構的設立不再成為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如果市場的各個運行環境不再需要如此高企的費用,如果我們真的把市場交給了市場,我們可能才有理由對股市樂觀起來,股市文化的建設才有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