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走勢細節上出現一些與預期不相符的情況很正常,但價格的波動卻仍然在原來的預期之中。我們上周所強調的是,市場的真實資金供給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寬松。主板的量能萎縮與創業板的量能放大,本身也說明市場各主導機構,在資金總量不足的情況下,選擇中小市值成長股群體作為突破口的攻擊思路。
其實市場總在重演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幕,只不過它不會簡單重復而已。本質上講,在經歷120多個交易日的下跌之后,市場出現一輪反彈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反彈就是反彈,它與反轉有本質上的差別。如果僅僅是看指標或者平均市盈率定位,可能會有階段底部已經確立的觀點。但是,波動的本質告訴我們,這僅僅是一個反彈,本質上講它與6月下旬那段反彈的性質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表現形式與外圍的氛圍有所變化而已。
市場的漲跌需要有真實的資金供給做支撐。我們上周就場外風傳政策上會放松貨幣政策的觀點進行探討,但細細研究之下,發現所謂的政策放寬只不過是人們久跌思漲的一廂情愿的想象。從數據排查看,今年的11、12兩個月,如果全年的信貸總額是7.5萬億不變的話,實際可以流入實體經濟的信貸量每月也就是2000億左右。而現在面向微小企業的訂單貸款的確是有放開,但是訂單審核嚴格,往來款均處于銀行的嚴密監管之下,根本不可能再出現如2008年末那樣的放款后不知投向的情況。
目前全社會缺乏資金最嚴重的行業就是地產,溫總理在俄羅斯的一番話,實際是相當厲害的,不僅表明了調控的態度,也讓那些期待再救一次地產的人希望徹底破滅。其實,現在的中國地產問題已經很明朗,高層與底層的目標趨于一致,而中間層則是真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調控的阻力仍然很大。但是,從資金控制層面,高層已經采取了相當強硬的措施,未來取得效果真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而我們判斷,在未來兩屆政府交接的過渡期,不太可能看到真實的信貸政策放松情況出現。以不變應對萬變,可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換句話說,就是以時間換取空間。
比較此次經濟出現下滑與2008年金融危機,政府所采用的政策也出現較大的變化。2008年,中國政府所采用的是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四萬億的信貸投放方向就是“鐵公基”。在面對大蕭條需求不足和嚴重的失業現象,凱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可以通過建設橋梁、大壩等公共項目,雇用失業人員。而2008年面對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采取了大致相似的貨幣刺激方式。而我們注意到本次中國政府在應對全球的二次金融危機時,卻采用了完全與上次不同的方式,首先考慮的是國內自身的情況,在收入分配上調整了個人所得稅以及小微企業稅制等方式。其方式是從市場供求方向考慮的,更多地考慮到了內生性消費需求的提高。
對比兩次不同的處理方式,現在應對國內經濟轉型期的衰退,政府考慮更多的是哺育內部的消費市場,并由此促進企業的營業環境進入良性循環。很顯然,此次從市場供求方向考慮的政策,從時間維度上講,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明顯要比2008年那樣的快速刺激政策顯效慢,相應地難以再出現像2008年一樣的迅速逆轉。既然宏觀經濟需要以時間換空間,那么,作為與宏觀經濟息息相關的股市,同樣也就難于出現諸如2008年末之后的迅速逆轉。
實際上A股市場本身的走勢,目前也由剛開始聽到風聲時的沖動,進入了相對冷靜期。市場的表現已經表明了一部分資金開始認識到,此前過于樂觀的判斷可能并不切合實際。我們注意到,此次引導市場強反彈的板塊依然只是文化傳媒板塊,而當它們整體出現超買后,市場并無更新鮮的故事出現。因此,在資金總量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在創業板上消耗它們的做多熱情。
我們注意到,自4月份下跌以來,到9月末,損失最嚴重的是一批私募,尤其是結構性私募很多已經瀕于清盤邊緣。而此次翻多最堅決的也是他們,據我了解有不少已經將倉位增加到80%以上。更有甚者,某公募基金在10月中旬開會下指令將倉位降至最低,而在10月末又另開高層會議下指令將倉位加到最大。這一正一反的操作,在本次反彈中將極大地消耗掉市場的存量資金,而我們卻看不到這種動作得到外圍有效的增量資金支持。反之,我們看到的數據卻是中登公司的持倉帳戶在減少。由此,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缺乏市場外部資金支持的行情,能走出令人意外的格局。在一片看好聲中,A股持倉總戶數卻是減少的,這種明顯的背離現象,值得普通投資人思考。
從市場的波動看,我們現在最擔心的事就是在一致看多之后,市場無法有效地向上拓展空間。如果拖得時間過長,上證指數有效地壓低擊破11月2日長陽的中位線,那時可能會引發市場的獲利盤普遍性的回吐,從而嚴重地影響投資人的持股信心。當失望情緒再一次發酵,極易引出新一輪恐慌盤。
其實,本次上行反彈結構,與歷史上2005年1月21日以后的走勢極為相似,幾乎連細節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不得不抱有更謹慎的心理。如果未來是一次不完全復制,市場最后仍然會在失望盤涌出的打擊下出現新低。但愿這只是我們的虛構,并不是市場真實的寫照。但是,從上證指數的波動結構上看,走出不完全復制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這也是我們相對謹慎的原因。2005年那次在反彈結構走完之后,市場繼續下跌的幅度是24%。而此前我們在論及平均價格指數時,也得出了平均價格指數將會有14%-18%的下壓空間,二者的推論是比較接近的。
如果參照2005年那段走勢,那么未來一周將還會有一次反拉,至于這個反拉是不是創出新高似乎于結構本身并不太重要。但從心理角度講,創出新高更能激發場外觀望者的買入欲望。而上證指數上方密集成交區下沿就在2575士5處,即使超越其上限,未來的資金供給情況也決定了它不可能超出更遠。尤其是我們注意到銀監會本周五開會的精神,“強調高度關注歲末年初的資金運行特點,保持高壓態勢,嚴防各種案件風險抬頭。嚴格執行存貸款指標日均考核要求,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這給我們的感覺與我們前面論及資金層面的判斷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資金層面不可能寬松。所以,我們更愿意在目前狀態下保持一份冷靜,而不愿意采信所謂政策面完全轉向的觀點。
至于操作層面講,指數的判斷與個股的判斷完全不同。令我們感到比較困難的是,在表述股指波動的同時,如何對操作上作出策略規劃。事實上,此次宏觀經濟的轉型也帶來了市場操作策略上的轉型,完全依據指數的波動幾乎難于獲取超越市場平均利潤的利潤。未來的市場將更具復雜化,僅僅根據指數波動為操作依據的普通投資人,將越來越難適應市場。也就是說,即使未來指數還會有一級調整,甚至再創出新低。但從中長期投資考量,有些品種已經不再可能創出新低了。如果依照指數波動給予的信息作操作策略,反而會令自己無所適從。從6、7月份開始,我們始終強調應該更多地關注未來社會發展的洪流,如果真是做投資,原則上是可以不必太過關注指數的波動本身。投資標的是不是未來的社會發展洪流所推動,要比研判指數波動更重要。而我們曾經說過的新文化、新材料、新技術三個方向,在此次市場的反彈過程中表現得最令人關注。所以,在這幾個方向保持基本倉,指數即使有下行波動也不是壞事,那只能給你提供逆襲的機會,在逆襲中不斷降低持有成本,才是操作中最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