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反彈行情歷時三周,指數絕對漲幅雖然不大,但主流熱點龍頭品種的升幅相當驚人,尤以傳媒、環保、軟件信息等為甚,其中3-5個漲停板的黑馬個股比比皆是,如雷曼光電、天舟文化、中電環保、三五互聯、科泰電源等,它們背后隱藏的炒作邏輯是什么呢?這種盈利模式是否有特定的規律或炒作跡象可循呢?這期我們重點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感覺到近兩年A股市場的主流盈利模式,已逐步轉變為“流動性推動為主”和“盈利驅動為主”兩種投資策略了。“流動性推動為主”的盈利模式關注的焦點是流動性變化帶來的市場估值大幅波動,主要通過估值變化獲取收益。在這種模式下,價值重估、主題投資、事件題材驅動是最時髦的流行語,龍頭戰法、跟風炒作、擊鼓傳花式博傻操作是最普遍的市場操作模式。而“盈利驅動為主”的盈利模式關注的焦點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上市公司持續的盈利增長為股票投資收益的主要來源。這一策略的市場會相對簡單一些,因為上市公司的盈利變化會相對客觀與有規律可循。相對而言,“流動性推動為主”的市場變量與不確定性更多,這恐怕也是A股市場絕大多數投資人感到難以把握的重要原因之一。
筆者前幾期探討的一部分重組博弈模式,所涉及的就是其中一種價值重估行為,而主題投資、事件題材驅動炒作等模式主要建立在中期的主題事件投資特征之下:首先要具有較大的時代特征,或具有爆炸性效果。例如,本輪文化傳媒板塊波瀾壯闊的行情就是在中央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背景下產生的,而2008年底的4萬億經濟刺激概念股;2009年的海南、海西等區域經濟板塊;2010年的鋰電池、稀土永磁等新興產業個股,也因當時強烈的政策紅利烙印成為了一時耀眼的明星。
主題投資一般不注重企業的業績和盈利,更注重的是這一事件或政策對相關股票的催化效應,要具有新穎性。很多主題投資在第一次出現時都會帶動相關股票的大幅上升,但第二次就不再作為催化劑存在,或催化作用弱化。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能夠成為真正主題的一般都有1-2家上市公司作為龍頭,隨著事件影響力的擴大和深化有其他公司同步進入上漲行情,這不僅擴大了主題的容納范圍,而且還延長了共同上漲的時間。無論任何主題,最終都將受到盈利的制約,例如今年初熱炒的氟化工、鈦白粉、稀土、磁性材料等行業個股等因業績改善預期炒作持續力度都較長,而當年熱炒的迪斯尼概念股、區域經濟板塊等雖然都有一波大的上漲行情,但許多股票由于沒有得到業績的支撐而出現了下滑,主題再大最后還是要得到盈利的確認。
比主題投資更為急功近利的是個股事件題材驅動炒作,雖然不一定有很強烈的板塊效應出現,但個股短線爆發力也是相當厲害,如上周因牛磺酸漲價預期驅動的永安藥業、本周聯手娛樂巨頭開發好萊塢電影網游的中青寶、發布石墨烯中試生產公告的中國寶安等。至于大訂單、投資收購、增發過會等公司利好事件,以及季報、年報中業績預增、高送轉和摘帽題材等,更是屢屢獲得市場資金反復炒作。
最吸引市場眼球的就是政策和行業利好的公布,如前期出臺的環境資源稅、溫室排放方案和多項水處理規劃令環保水務板塊一度成為本輪行情啟動之初炒作的先行者。而本周召開的國際礦業大會、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中國互聯網創新應用年會、中國支付創新大會等也令涉礦概念股(中珠控股)、舟山群島板塊(中昌海運)、互聯網及物聯網個股(三五互聯、達實智能)等炒作一度璀璨生輝。接下來,下周(11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軟件大會、12月中旬在海口舉辦的2011國際電動汽車及充電裝置、儲能技術展覽會,以及年底前各項規劃和扶持政策的密集發布,如醫藥工業、軟件行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稀土行業等“十二五”規劃、節能車補貼、汽車報廢補貼等政策等,都有可能引發市場對相關事件題材個股的炒作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