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公司主營產品產能利用率約為85%,而你又希望借助于上市融資將產能擴大50%,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想盡可能的降低公司的稅負水平,同時又發現變身為外資企業便可達到目的,你又會怎么做?為了順利實現上市,面對并不靚麗的財務報表,你還會怎么做?別擔心,位于上海的金安國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安國紀”)為你提供了絕佳的樣板。
通過研究分析表明,金安國紀通過大肆渲染募投項目的良好前景來掩蓋產能過剩的事實,又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變更達到“外資化”的目的,還明目張膽的篡改財務數據“人為”的提升盈利能力。就是這樣一家慣于包裝和造假的偽外資企業,竟然也奇跡般的通過了發審委的法眼,并將于近期實施申購。參照其募投項目的相關計劃,屆時將有不低于4億元的資金被金安國紀卷入腰包。
財務數據造假 三股東揭穿
為了順利實現上市,金安國紀在財務報表上花了一番心思,企圖扮靚業績,但手法拙劣,更被其另一股東揭穿,最終陷入掩耳盜鈴的尷尬境地。
從產業鏈角度分析,金安國紀處于電子信息產業的中端,其產品悉數服務于后端的電子行業,并且由于電子行業相對強勢,因此電子行業的發展態勢基本上可以決定覆銅板領域的景氣度。公開資料顯示,金安國紀2008-2010年的業績表現中規中矩,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30.33%,但2009年的凈利潤卻同比下滑10.88%。金安國紀給出的解釋是,系金融危機所致,然而與金安國紀主營業務相似的生益科技2009年凈利潤增速高達143.59%。
更為蹊蹺的是,金安國紀的招股資料顯示,其2009年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分別為11.69億元、0.58億元,但金安國紀的第三大股東寧波杉杉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寧波杉杉)卻有不同的看法。寧波杉杉系上市公司杉杉股份(600884)的全資子公司,杉杉股份2009年年報財務報表附注中明確注明,金安國紀2009年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分別為8.49億元、0.56億元,與金安國紀給出的數據有很大的出入。一個是上市達15之久的老牌公司,一個是準備沖刺上市的公司,數據的真偽應該不難辨明。
參照杉杉股份的數據,金安國紀2009年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分別虛增了37.69%、3.57%;此HsV9uOjK0zVtdlcMOLDrq/r3S9Xd2/hTlq/FSAJxYHQ=外,金安國紀亦對2009年的資產及負債作出了一定程度的修飾。而到了2010年,金安國紀的財務數據才向杉杉股份披露的數據看齊,基本保持了一致。
很可惜,業已構成了財務造假的事實,金安國紀在招股書中對這一重要事項只字未提。
募投項目大放衛星
無論是在實業界還是在資本市場,主營電路用覆銅板的金安國紀都是具備能量的。援引金安國紀的話述,公司是國內排名第四的生產商,與上市公司生益科技(600183)、超聲電子(000823)等爭鋒已久。而在沖刺A股IPO之前的2006年,金安國紀曾圖謀在香港上市,后因內地資本市場如火如荼才改變主意。
經過保薦人華泰聯合證券的“悉心輔導”,金安國紀于今年9月順利通過發審委審核,不日將正式登臨資本市場。如同其它上市公司一樣,金安國紀也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個募投項目,即“年產960萬張高等級電子工業用系列覆銅板、1200萬米半固化片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6000萬美元,由金安國紀控股子公司金安國紀科技(珠海)有限公司(下稱“珠海國紀”)具體負責實施,項目周期約為16個月。
為了將上述募投項目推向市場,金安國紀依節奏大肆渲染其良好前景。首先,金安國紀認為與競爭對手建滔化工(00148.HK)、松下電工相比,在規模上尚有較大差距,因此擴大產能,提升規模是當務之急。其次,金安國紀認為國內覆銅板市場未來五年內的需求增長率將達到1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4.4%),市場將處于不飽和狀態。最后,金安國紀認為募投項目達產后,公司將新增覆銅板產能960萬張/年,極大的緩解公司的產能瓶頸。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金安國紀目前的既有產能是1920萬張/年,募投項目的設計產能是其50%,項目投產后,金安國紀的總產能將達到現有水平的150%。在16個月的周期內,產能水平突飛猛進,金安國紀能否消化如此大的產能,無疑是個巨大的懸念。
數據顯示,金安國紀2008-2010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的覆銅板產能分別為1320萬張、1620萬張、1920萬張、1920萬張,但產能利用率卻分別為82.20%、90.85%、86.18%、83.75%。換言之,在當前產能水平下,金安國紀尚且未能有效提升產能利用率,一旦產能規模釋放,很難相信金安國紀能夠提高產能利用率。
產能位居金安國紀之前的建滔化工、生益科技等單月產能均在200萬張以上,不排除金安國紀是為了迅速趕超行業龍頭而拋出巨大的募投項目,但是這種“放衛星”式的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只會導致公司虛胖,未必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業績。
假“洋鬼子”曲線避稅逾千萬
與大多數上市公司不同的是,金安國紀的背景一直是不清不楚,按照金安國紀自己的說法,公司是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具有“洋背景”。
金安國紀的前身國紀電子成立于2000年10月,原始股東包括東臨實業、國際層壓板材及香港品科。其中,前兩家公司為金安國紀實際控制人韓濤所有,而香港品科屬于港資企業,被界定為外資。自成立之初起,國紀電子即擁有中外合資企業的身份,而在2006年,資本玩家韓濤為促成國紀電子沖刺港股,遂通過一系列復雜的股權變更企圖將國紀電子變成徹頭徹尾的外資企業。
具體而言,韓濤先后成立了金安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英屬維爾金群島注冊)、金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開曼群島注冊)、金安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及金安國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香港金安”,于香港注冊),依次呈控股與被控股關系。接著,韓濤通過香港金安收購國紀電子100%股權及韓濤在內地擁有的其它公司的全部股權,收購完成后,國紀電子成為香港金安的全資子公司,也可以說成是外商獨資企業。
2007年12月,韓濤嗅到了A股的味道,決定轉戰內地。國紀電子開始引入各類機構投資者,再加上韓濤通過其控制的企業對國紀電子進行連續的股權轉讓,國紀電子的股東數達到7家并整體變更成為金安國紀,其中,香港金安成為金安國紀的二股東,外資法人身份不變。
自始至終,金安國紀都與外資股東結下了不解之緣,金安國紀儼然就是正宗的外資企業。正是借助于這樣的身份,金安國紀于2004-2008年享受到了“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所得稅,其子公司珠海國紀及上海國紀也均于2008年開始享受上述優惠,直到2012年。根據測算,金安國紀(母公司)2008年的所得稅優惠額即不低于1000萬元,如果加上2008年以前的所得稅優惠及旗下子公司的所得稅優惠,金安國紀獲得的稅收紅利將更為巨大。
如果金安國紀是正宗的外商投資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自然無可厚非,但金安國紀的本質卻是不折不扣的假洋鬼子。其中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金安國紀的實際控制人、境內居民韓濤先是在境外(如開曼群島)設立特殊目的公司,之后用來收購金安國紀的中資資產,于是金安國紀在表面上就變成了外資企業。但業內人士指出,這是一種典型的“返程投資”,金安國紀的二股東香港金安正是返程投資的產物。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返程投資并非不可取,但須經必要的程序,即外資投資者的身份應當經所在國認證,金安國紀的招股資料并未說明此認證過程。由此可以推測,韓濤可能是耍了心眼,通過某種方式避開了這一環節,以至于金安國紀一直安穩的保留著外資企業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