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投資者而言,不論是專業還是非專業,似乎對于琳瑯滿目的股票,伸手比不伸手要簡單的多,不,這話要反過來說,對于我們,不伸手恐怕是更難的事情。
想想看,花幾千塊買臺電腦,我們恐怕要在各種品牌、規格、參數之間徘徊良久,甚至還要到處咨詢,反復糾結考慮,然后還要咬咬牙、跺跺腳、狠狠心,才下單購入。購入之后,慢慢熟悉使用,然而伴隨的多半是不爽和懊悔不已。但回過頭再看炒股,同樣是花幾千塊,買幾手股票過程卻簡單的多,隔壁辦公桌同事的一句話,某券商的一個“買入”評級,某基金的重倉股,或是某個并購傳聞等等,從這些理由到買入動作之間,可能一分鐘就夠了。對比起來,這里的差別可就大了,一是有實際用途的實物產品,一是無實際用途的虛擬交易產品;一是不會增值但也不會造成損失的,一是會增值也會貶值的;一是花費了漫長的時間與精力,支付了大額現金的,一是輕而易舉、手到擒來的。這就體現出,我們對待股票的買賣交易,態度有多么的隨意。
再想想看,作為一名有過多次交易經歷的投資者,當你閉上眼睛,把手放在胸口,捫心自問,你買入一只股票與賣出一只股票做的思想斗爭,哪個會更激烈、更艱難?我相信是后者。雖然買入的決定下得輕而易舉,但是一旦成為自己股票賬戶上的虛擬資產時,似乎就有了割舍不得的感覺。如果賺錢了,就莫名的相信可以賺到更多。如果虧錢了,也會同樣堅信總會漲回來。
面對花花綠綠的股票,我們就像進了糖果店的小孩子,激動不已,卻又不知所措,抓起了這個,放下了那個,裝滿了口袋,也不愿意離開。面對這樣的誘惑,我們的心態與行為也和小孩子差不多,成年人特有的理性經常敗下陣來,動物精神的本能成為主導行為的主體,在任何一點模糊的、樂觀的刺激下,立刻手舞足蹈,對著一堆又一堆花花綠綠的股票急迫的出手,胡亂的抓起又放下再抓起,直到股票賬戶沒有可用資金了為止。然后,美夢醒來,糖罐破碎,只留下你受傷的心靈和破碎的賬戶。
獲得意外財富的欲望,會放大人的動物精神,同時壓縮人的理性,共同導致了我們頻繁交易的隨意性。這頻繁的交易背后,是一絲絲旺盛的僥幸心理,這些僥幸心理的背后,是一顆顆火熱的想要賺錢的心。
賺錢的欲望,是一名投資者的必備素質,否則,能忍受A股市場的煎熬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在這里,你會在幾天之內品嘗遍你幾年才可能品嘗到的生活滋味,沒有欲望作支撐,何必?何苦?但凡事都有兩面,欲望之火可以給你溫暖,給你支撐下來的理由;但它也會讓你飽受煎熬,甚至玩火自焚。
一名投資者,無論給自己定位為價值分析還是技術分析,都壓抑不了自己頻繁迸發出的僥幸心理,而僥幸,卻正是讓我們做出無效、無意義交易的罪魁禍首。沖動是魔鬼,魔鬼可大可小,而代價,也可大可小。
當然,我無意寫那些聳人聽聞的文字,再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面孔,這些事情,讓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和演員去做吧,其實這里,我們只是想要輕松地討論一下,是什么促成了我們管不住自己的手,做了那么多手續費高昂而又虧損的交易。
說到為僥幸所付出的代價,這種傷心的感觸在今年尤為深刻。今年以來的市場,是個出手即錯的市場,一般行情下的規律都被打破,越是希望有反彈,越是假反彈,上漲像是應付差事,打個照面就匆匆離去,留下伸出的手還在滴血。
其實,從策略的角度,已經明確了是熊市,至少是結構性的熊市,按照價值投資的邏輯,當然是耐心等待市場跌下來,再大肆收割低價股票。但我們往往太過于太僥幸地期望這個市場會有出乎意料的力量促使我們發一筆小財。帶著價值投資的帽子,卻反而愿意用自己口袋的錢,下注于違反自己判斷的事情發生。觀念上已經看空,手上卻在做多,這不能不說是個冷幽默,而且,我相信,這冷幽默曾經或正在發生在每位看官身上。
經常有人說投資就是修心、修行,心如何能靜得下來,或許得先約束自己的行為。身先靜,心才靜。我們讀金庸武俠,高手總是會進行閉關修煉,這是層次上升的重要途徑,張三豐上百歲了還要閉關,達摩祖師也要把自己關在山洞里很多年,那么我們,也得忍耐一下寂寞的滋味。
好吧,先管好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