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投資者而言,港股ETF的推出增加了A股投資者投資標的多樣化的配置需求,但是,新增流動性能否實現也取決于A股市場投資價值的多少。
RQFII與港股ETF在內地市場的推出,對A股構成結構性而非趨勢性影響,也就是我們認為這兩大政策的推出對A股趨勢性影響非常有限。這主要是因為構成港股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大陸上市公司,與A股上市公司一樣,其基本面都要受到大陸宏觀政策調控及經濟景氣的影響,加上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躍居全球第二,與內地聯系密切的港股受到內地政策的影響將更為直接。
我們認為,結構性影響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方面是A股流動性來源的多樣化。這兩大工具推出之后,構成A股流動性來源除了內地的居民、企業儲蓄、QFII外,通過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境外法人獲得的人民幣資產也構成了A股流動性的來源。另一個方面,外部性因素對A股影響程度上升。通過港股平臺,A股進一步密切了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直接聯系,使得A股市場直接體驗到國際金融市場與跨國資本流動的直接沖擊。最后,A股估值中樞的合理性。RQFII與港股ETF在內地市場的推出打通了聯系A股與港股的流動性與投資標的的雙渠道,套利機制、比價效應的存在使得兩地市場投資標的的估值更趨合理與一致。
從積極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新增流動性的出現。RQFII一旦回流A股市場,就構成了A股市場流動性的新來源。這對于去年宏觀調控以來一直受到新增流動性掣肘的市場而言,猶如“雪中送炭”,有助于提升整體的估值水平。根據央行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實際收付總金額4090.3億元,其中實收1037.8億元,實付3052.5億元,凈實付近2000億元,假設每個季度有30%左右即近800億的人民幣回流A股市場,這對A股整體流動性的改善也非常明顯。
另一個方面是,對投資者而言,港股ETF的推出也增加了A股投資者投資標的多樣化的配置需求。即使是在內地,也可通過投資港股ETF及未來可能出現的與港股ETF連接的共同基金,實現配置需求。而且從上市公司的質地來看,港股上市的大陸上市公司質地整體上要好于A股,進而為投資者提供了分享優質上市公司成長的投資機會。
但是,新增流動性能否實現也取決于A股市場投資價值的多少。若A股相對港股整體性投資機會較少,這部分資金有可能滯留境外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我們認為,RQFII與港股ETF在內地市場的推出,雖然有助于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這一舉措也充當了管理層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與國際板推出“試驗田”的作用。通過這一“試驗田”,一方面管理層可以監測完善資本項目開放的相關規律及規章制度研究;另一方面,從市場來看,也給A股市場提供了“過渡期”的適應性安排。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消極性影響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提供了熱錢較為合法的渠道流入內地資本市場,在市場的繁榮階段有可能成為加劇市場泡沫的推手,進而加大了市場的波動性。另一方面,港股ETF的推出,可能短期內分流市場的部分資金,加大了估值較高板塊的調整壓力。
銀行板塊的估值修復性機會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大部分銀行上市公司均實現了A+H兩地上市,在港股ETF提供套利機制的渠道下,銀行板塊有望最有可能受到套利機制及估值修復的檢驗。另一個方面是,銀行股的較低的估值水平,特別是部分銀行的估值水平即使相對港股也存在較大的估值優勢,如農行、招行和工行等,A股相對港股出現折價,即使放在港股市場,也具有較大的估值優勢。這為銀行板塊套利機制的啟動提供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