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拜訪私募崔軍的時候,他就跟我提到了他將與深圳同威合作。“你是說李馳嗎?”我不禁問道。“不是啊,是跟韓濤,李馳是誰?”崔軍回應道。
這可能就是圈內與圈外對同一家私募第一反應上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多數人所了解得都是私募中的知名人物。但往往我們看到的那些光鮮靚麗的明星私募們,可能只是公司里的一個小角色。
當然,我不是說李馳是個小角色。只是在同威資產管理公司內部,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韓濤比李馳更能“hold住”。在職務上看,韓濤是董事長,李馳是董事總經理。在很多時候,李馳甚至可以不參與一些項目的重要投資決策。他的主要任務,更像是維持公司形象與招牌。他完美地展示了風流瀟灑愛生活的價值投資者形象。如果你看到李馳又跑到什么雪山上去玩了,就相信李馳的中國式價值投資是讓同威崛起的根本因素,那你可能就被誤導了。這就是了解這些明星私募背后大boss(老板)的好處——至少你會知道,世上沒那么多瀟灑的事。
另一個讓我有些吃驚的是私募明星是廣東新價值的投資總監羅偉廣。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實廣東新價值背后的的大老板另有其人。羅偉廣在廣東新價值的身份其實是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兼基金經理,是公司董事。廣東新價值有4個董事,一個董事長,這個董事長其實是公司一個低調的基金經理——李濤。但是我們很多人一提到廣東新價值,就會想到明星基金經理羅偉廣。然而,這些創始人的股份都不多,董事長的股份不足30%,遠遠低于很多私募公司創始人的股份。這也是為什么后來新價值另一個明星基金經理唐雪來出走,自立門戶的原因之一。
在很多投資管理公司成立初期,有些投資高手本人并無太多原始資金。尤其是券商系出身。但是他們有一點比公募派強——他們手上有很多現成的大客戶。如此一來,誰背后有更多大客戶資源,或者當時誰更有資金實力,誰就順其自然地成了公司大boss。
另一個與羅偉廣背景相似的鄧繼軍也是如此。與新價值一樣,金中和也是出自券商系。在很長一段時間來,鄧繼軍主要在外進行路演與宣傳,以至于一提到金中和,最先想到的人物是鄧繼軍。事實上,曾軍在幕后更為強勢。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鄧繼軍與彭旭會離開金中和,創立泰達鼎晟,而非是曾軍單飛。
在很多私募在創業初期,明星人物在公司發展初期的威力是巨大的,尤其是業績比較凸顯的時候。而且往往一個有明星基金經理的公司,會比普通私募的曝光率高出很多。然而,這樣的模式并非適合每一個私募公司,尤其沒有“hold住”人物的時候。
明星人物如果是公司最大股權的創始人,這個明星無可厚非,比如尚雅石波、從容呂俊、澤熙徐翔等,他們不僅是大老板,也是投資靈魂人物。然而,對于一些天生不足的公司,比如股權比較分散的公司,其實明星投資經理本身未必有很強的歸屬感,而且還會頂著大老板的壓力,就會出現很多后遺癥。
在明星基金經理與大boss關系上,做得比較好的恐怕有朱雀。雖然也出自券商系,但不知是不是業內首家合伙人型私募的關系,投資核心人物李華輪、梁躍軍、王歡等人曝光率就差不太多,且表達的理念也相似度極高,體現出很好的磨合程度。
不管如何,我們在看一個私募的時候,關注一下他們背后誰是真正的大boss,對于理解這個私募的穩定性恐怕是個有意思的途徑。一方面,看看這個人明星人物是否也是公司的hold住人物,當然,他最好就是大boss,或是boss完全退居二線。另外,如果那個明星不是大boss,那么就看這個明星與大boss關系,是不是能與大老板在性格上磨合得不錯。李馳就是一個好的榜樣,顯然,他與韓濤算是經典搭檔,一個務實,一個理想。如果像鐘兆民與但斌在性格上都有點憤青型的浪漫主義,那今年這場“七年之癢”的分手,恐怕也是經歷了很多次耐心的考驗了。
猛然發現,從這個角度另類解讀一番近期的離職潮,倒也清晰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