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先生對“資本市場十二五規劃”的解讀無疑讓聽者為之動容、觀者為之叫好——在通過回顧中外資本市場發展歷史、剖析當前國際金融局勢后,祁斌向人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前景:通過國內資本市場的“提速”式發展,擁有5000年文明和13億人的中國將走向更為輝煌的明天。
然而在冷靜的思考后,卻又不難發現,這一高屋建瓴的“解讀”又有著“屁股決定腦袋”式的視角之惑。
視角差異是根本
在祁斌先生的解讀中,“加速中國資本市場的規模擴大、資本市場服務于中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幾乎成為唯一的邏輯線索,而對資本市場構成的“基石”——投資者則鮮有提及,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發展中的訴求更難以成為思考“資本市場發展方式和方向”這一命題時所需要因循的邏輯之一。
站在監管者的視角上,祁斌先生對資本市場規模的快速壯大有著近乎沖動的渴求,并以規模作為衡量資本市場發展成效的標準。“做大”是否就是“做強”姑且不論,至少“做大”后的最直接效果是令人側目。祁斌先生們現在參加國際會議時碰到的尷尬將不會延續,因為現在的情況是“原來所有的論壇都是歐美人主導,他們從來不屑于聽你中國人說什么……但是只有你用實力證明之后,他們才會真正聽一聽你們在想什么,也許會有很多東西他們可以從我們這里也學習一些”。
這其中的“實力”,首先當然是“資本市場的規模壯大,讓更多企業上市”,在各國資本市場的對比中占據體量優勢。
祁斌先生當然也考慮了國內投資者,并認為通過規模的壯大,更多的老百姓成為了中國經濟的股東,就可以分享經濟成果。然而這一判斷卻與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快速擴容后的實際情況不符,在2009年新股發行重啟后,至今已近2年時間,而上證指數在2009年8月4日尚在3478點,至2011年8月2日,則收盤于2679點。在相同的時間周期內,2009年8月4日,道瓊斯指數位于9320點;至2011年8月2日,收盤于12132點。
規模的擴大,讓更多的老百姓成為了中國經濟的股東,這是祁斌先生談話中正確的部分,但僅僅依靠規模的擴大就可令投資者“分享經濟成果”,則留有太多的問號。
沒omBEYvCj57TQKogqEtT0dq5QCkv+aUPL5aKqXHGg9FY=有人討論嗎?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以來,以創業板和中小板“三高”發行為代表的市場癥結就成為公眾媒體和眾多投資者詬病的焦點。但在祁斌先生的談話中,卻帶有更多身處“高堂之上”不知民間疾苦的論調。
祁斌先生稱,“去年中國發行了350個IPO,一天一個,沒人討論,為什么?說明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說明市場化改革基本上成功了”。
當市場對“三高”發行和快速發行“習以為常”的時候,是否意味著市場以此接受了“市場化改革”,并宣告為成功?祁斌先生可以到投資者中做一個調查,對于“350個IPO,一天一個”真的是“沒有人討論”嗎?祁斌先生也可以翻翻過去一年媒體對新股快速發行、新股質量堪憂的眾多討論,看看是否真的“沒有人討論”。
中國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而任何資本市場的構成除了證券發行的供應方,也有證券購買的需求方,以此構成了資本市場的生態平衡。這猶如一架天平,僅僅強調一端,必然帶來失衡。
我們并不否定祁斌先生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推進中國經濟騰飛的良好愿望,然而作為決策者,其立足不應僅從一端出發,而應站在全局的視角進行考量。惟如此,方可令市場實現均衡、立體式發展,不致出現“跛足”現象。
建議與對策
縱觀祁斌先生對于資本市場十二五規劃的解讀,我們認為目前管理層的主流思想是把規模作為資本市場建設的唯一目標,忽視投資者的合理回報。追求規模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資本市場不應成為下一個“高鐵”。基于此,本刊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國際板應當緩行。如今的高速擴容已經令股市疲憊不堪,如果再強行推出國際板勢必進一步壓低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
第二,引導長期機構投資者入市。2007年以來,中國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隊伍——證券投資基金的規模陷入零增長,始終難以逾越3萬億大關。而股市擴容規模卻逐年增加。這表明市場的融資規模與投資隊伍已經明顯失衡,市場急需引入真正的長期機構投資者。
第三,加強監管,提升上市公司質量。上市公司質量是一個證券市場的根基。只有進一步加強監管,打擊上市公司違規行為,脆弱的投資者信心才有可能逐漸恢復。
第四,盡快推出創業板退市制度。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日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披露了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原則及框架——“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絕借殼炒作現象,是我們設立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則。”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震懾市場過度投機與炒作,杜絕重組的炒“殼”游戲。
本刊編輯部針對《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解讀資本市場十二五規劃》內容所作《九問祁斌》、《中國股市不應成為下一個高鐵》等文章,就其中部分觀點與祁斌先生商榷,并非針對祁斌先生個人,也歡迎社會各界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