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市場輿情焦點莫過于“美債上限”問題——早在半個多月前,我已經提示這一問題所“蘊藏”的潛在風險。半個月以前,強調風險;時至今日,強調機會。這就是走在預期前面而產生的變化。
美債上限問題的“最壞結果”由誰來決定?我的結論是:不是共和黨、不是民主黨、不是奧巴馬,不是評級機構,而是美聯儲、中國、日本的態度與行為。
作為美債的三大債權人,如果立場上不動搖,堅決力挺美債,那么其他人、機構或國家就鬧不出大動靜。無論“技術性違約”抑或下調3A評級,都不足以動搖美債的“實際信用”(相對于“名義信用”),更無法改變美債作為國際金融市場基石的歷史地位。
時至今日,美聯儲、中國、日本沒有任何一方敢用拋售行為來“投票”,這充分證明,美債上限問題“危機化”的聯想,在當前時點多么不切實際。所以,“安全邊際”就此可以劃定——當我們知道最壞結果不可能發生,那么隨著時間推移,任何博弈結果都是機會。
在英文中,Game既可以翻譯成為“游戲”,也可以翻譯成為“博弈”。對于金融市場而言,這是一次預期循環的游戲;對于美國兩黨而言,這是一次“比拼膽量”的對撞游戲。游戲的目的,是找到勝利者與失敗者,在游戲結束之前只要有人退縮,這場游戲就立刻結束。
進入7月下旬之后,我沒有看到任何失控的苗頭,只看到奧巴馬“稚嫩露怯”的一面。所以我相信美債上限問題在游戲結束之前一定會有一個失敗者站出來——8月1日早間,媒體報道稱美國兩黨已經初步達成“兩步走”的協議,我個人判斷,這就是結局:一個共和黨“獲勝”,讓奧巴馬顏面掃地的結局。在即將相撞的一剎那,化險為夷,因為有人閃開。顯然,奧巴馬閃開了。這就是未來將要看到的結果。
對于中國投資人而言,對于旁觀者而言,最欣慰的莫過于——這場游戲總算要結束了。在7月底展望8月份宏觀場景時,我提到了一個關鍵前提:美債上限問題所引發的市場波動將在8月2日之后,不再影響金融市場。
目前看,實現的概率相當大。據此,8月份的幾個趨勢預測具有了“可行性”:其一,政策步入“真空期”,無論國內政策,還是海外政局都面臨真空。希臘債務問題再次進入“休戰期”;美債上限問題在年內不會再成為事件焦點;中國貨幣政策在猜疑中輕踱至中性,沒有宏觀定調只有宏觀猜測。
其二,預期轉向最新經濟數據的“聯想”。下一個觀察時點或在8月9日前后,當日將公布中國PPI、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要提醒的是,目前來看,全球經濟處于“上下兩難”階段。后續經濟數據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故而,超前預判未來趨勢(看的過遠)存在較大的概率風險。
這里插入一個“路邊消息”:在國際投資界流傳著一個術語,叫做“溫家寶對策”(Wen Jiabao put),即每當經濟增長率滑向8%的時候,中國政府必然出手干預,為經濟提供支持。這種政府干預的代價,是政府債務的不斷積累和資產泡沫再膨脹。
如何破解“保增長”與“催泡沫”的兩難?若破解不了,放眼五年或十年之后,或許我們可以把溫家寶總理的歷史“貢獻”與格林斯潘放在一起來評價。若破解了,未來六個月,我們或將不會再看到“溫家寶對策”。
其三,8月份A股市場出現“試錯”走勢的可能性頗大,即出現緩步上升或緩步下跌的持續趨勢。我們的智能系統監測從過去四年的歷史數據中看到,下半年指數波動的風險敞口明顯大于上半年。市場陷入窄幅區間震蕩的概率不高。由于資金面并未觀測到明顯異動征兆,所以缺乏場外資金關照的A股市場“緩步”特征將成為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