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投資需要有非常的耐心,耐心等待危機的來臨。當下,全球共此涼熱,當美債危機與歐債債務危機同時爆發之時,全球經濟也要步其后塵。當美國經濟在債務危機與削減預算雙重打擊下陷入經濟蕭條的泥沼,而中國經濟也將步其后塵而陷入滯脹。
經濟學家們開始看空全球經濟的未來,一些經濟學家們開始鼓吹二次探底,媒體們也一致呼喚金融危機最黑暗的時代趕快到來。果不其然,股市成為了經濟的晴雨表,股市創出了新低,未來還有更低的時候,不知道經濟未來會如何走?
美國人冀望通過貨幣主義拯救市場,中國冀望投資刺激來拯救市場,可惜殊途同歸——愿望是好的,但結果都可能面臨失敗的結局。
誠然,貨幣在經濟運行當中扮演了潤滑劑的角色。她在經濟上升過程中,能夠起到放大泡沫的作用,并貌似讓經濟保持了較高速的增長,但貨幣主義者野蠻的認為,可以通過貨幣超發來刺激經濟增長。如果經濟是按照貨幣主義認知的那樣簡單運行,那么,那么美國經濟在伯南克不斷推出QEn之后,遲早會回歸增長的路徑。然而,事實證明了,貨幣主義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凱恩斯主義亦不是萬能的救世主;“流動性陷阱”證明了美聯儲的愚昧與無知,大躍進的悲劇驗證了凱恩斯主義的可笑與幼稚。
從來都沒有救世主。人們不要試圖主觀的改變經濟發展規律,不要試圖將人類的主觀意志凌駕于經濟規律之上,否則最終將遭受更為慘痛的教訓。上百年的經濟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何違背客觀規律的主觀行為都將遭遇市場的教育與懲罰。
市場經濟規律證明,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過慣了奢華生活的美國人民,已經在償還對過去20年的超前消費所欠的債;習慣于投資與政策刺激的中國人民,亦已飽受大躍進帶來的種種困惑與惡果。超過市場需求的過度供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過剩產物,需要時間和市場自然淘汰這些過剩的產能和供給,通過市場自然的優勝劣汰來獲得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物競天擇的游戲規則盡管殘忍,但比人為和非公開的保護要來更加公平合理。讓市場法則制定自己的游戲規則,讓市場之手放松管制,讓政府之手放開束縛吧。
讓經濟增速回歸常態水平,讓市場供求指導政府計劃,讓科技創新領導技術進步,讓知識教育儲蓄生產力。還給經濟規律自由指導經濟運行的權利,還給老百姓自由選擇居住地的權利,還給學生自由選擇學校的權利,還給市場實施優勝劣汰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權利。
有人認為,當前國際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中國停止收緊貨幣政策,這種邏輯無非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會導致中國經濟繼續下滑。然而,我們不能忘記,超發的貨幣依然沒有停止在市場肆虐的投機,濫發的貨幣導致房價大大高估并已成為中國經濟致命的威脅。所以,即使貨幣政策放松了,那也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轉型馬上會成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本質問題不在于貨幣政策,而在于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包括腐敗等社會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改變,中國股市的基本面就不會改變,保持下降的慣性,時不時出現一兩次脈沖式的反彈,已將成為A股的宿命。
當新股發行成為了惡意圈錢的提款機,當創業板股票成為游資們嬉戲玩耍的賭場,我們就不要怪郭美美她媽才是股神,要怪就怪自己老爸不是巴菲特。
大躍進式的經濟規劃改變不了潛在GDP增速下滑的本質,經濟增速的下滑是由于生產力退化導致的。無論是“三公”經費的公開,還是貧富矛盾的激發;無論是郭美美與紅十字會,還是高鐵事件的悲?。粺o論是CPI與負利率,還是貨幣超發與高企不下的房價;種種跡象表明,民生問題、群體事件與腐敗問題等社會矛盾若處理不好,就完全有可能被激化并有進一步擴大化的趨勢,這將危及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大局。因此,中國經濟需要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走強,需要從制度改革并建立民眾信用基礎做起。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成就有力的證明,只有制度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最大生產力。
相對中國股市而言,要獲得一個牛市,就需要杜絕新泡沫誕生并擴大的根源——新股發行制度和新股審核的尋租權利,否則A股仍就是熊途漫漫,一路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