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指數中除創業板指數呈平臺b段上行外,多數指數均進入下行結構中。盡管總體下行趨勢中會有反拉,但卻不可輕易抄底。僅以指數論,未來市場將呈反復下行夯實的概率更大,這個過程可能持續到第四季還款高峰期。
市場的波動本質,反映了市場內外的綜合合力。熟知波動分析者,雖不知道某一結構會發生什么事,但結構細節先于形態細節發出的警告,寓示著一定會有事情發生。本身波動研習者,研習波動的目的并不在于預測市場,而是以波動對市場的理解,進行操作策略規劃。而波動分析本身,既有預測功能也有操作策略規劃功能。
我從事專欄證券分析評論已經十余年,開始可能真是個評論者,但并不表明我會始終以評論為生。嚴格意義上講,我既是一個評論者,又是一個合格的交易者。交易者與分析者的思維,在實際臨盤時經常會發生矛盾。坦率地講,這是我2005年之前投資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以為分析市場與市場交易有著極大的關聯,市場分析準確,就一定可以回避掉風險并獲得大利。或許在2007年以前,市場流通市值還不那么大時的確是這樣。而自2009年以后,市場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僅僅靠分析出指數的波動就能獲大利的時代,可以說已經過去。所以,即使分析指數的波動再準,不參與期指的交易也難于在市場的交易中獲得大利。
就我個人認為,中國證券市場雖然有種種不令人滿意的現象存在,但事實上這還是很容易獲利的市場。關鍵的問題不在指數波動分析,而在于你如何在充滿假象的市場中,尋找出真正有投資價值的標的。這也就是我們一直向弱勢群體所推崇的,跟隨社會發展洪流,做由社會發展洪流推動上漲的股票。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忽略指數專注于個股的投資。
我個人以為,分析指數是一回事,交易又是另一回事。而我們很多普通投資人不具備上述能力,每個個人投資者的角色既是分析師也是交易師。因此,指數環境的考量,往往是眾多普通投資人考量的第一要素。
十多年的評論,總在正確與錯誤之間波動。所幸過去6年,正確的要比錯誤多很多;過去3年,則鮮有原則性錯誤。很多次想放棄這樣的評論,這對我個人交易已經是意義不大的東西。但是,這評論如今卻已經不是我個人的事。所以,盡管很多人討厭我的評論,我還得寫下去。
上周我們說到,市場若以上證指數2750點為參照點,那么,當該指數擊破這個點之后,可能引發恐慌下跌。這并非我個人之力,引起恐慌下跌有外部因素,也有市場本身的問題。動車事故,引發全社會的反思,這種力量當然要反映到市場上,從而加劇了短期波動。但我們僅從市場本身講,2825士5點區域難以逾越,其后心理支撐點位2750被擊破,市場的恐慌盤與市值管理型機構的止損盤形成共振,當然就會出現單日較大級別的下行。而預期這種事的發生,我們是從指數的波動結構本身發現的,并提前發出了警示。
此前我們從宏觀的資金供給已經得出結論,在2009年之后市場流通市值急劇增大后,市場的供給資金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呈萎縮狀,市場不再有等級別的資金量推動,這個市場是很難出現預期中的牛市。從4月中旬市場進入中觀層面結構的下行段,即使是6月20日之后的指數反彈,我們仍然沒有看到市場的增量資金進入。而公、私募資金總量也出現了一定變化,公募基金總量在下降,私募資金問題雖有增加,但仍然抵不上公募總量下降的份額。更重要的是,銀行與信托業理財產品的問題爆增,社會金融資本向其遷徙的量,至今已經超過8萬億。這是市場缺乏資金的根本原因,也是市場無法出現牛市的主要原因。這并不表明市場沒有投資價值,而是市場在資金總量不足時,總是選擇更為合理的走向。
對于不做短線交易的主流分析者,看待市場的走勢卻是另一種樣子。他們的觀念中,只有估值與數據,全然不考量市場狀態發生的變化。就我個人理解的市場,當下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機械地以歷史上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或者平均股價波動說事,可能落入另一個誤區。目前看,最明顯的誤區就是在對處于歷史相對低市盈率區,藍籌股的估值分歧。而從2009年市場的流通市值增大之后,沒有將這一變量考慮進去顯然是很不合適的。
在當年市場未進入全流通時,由于籌碼相對于資金的稀缺性,中國A股的投資人給予它們的市場定位相對較高,市場的平均市盈之高限區大約在65-70倍之間,而績優藍籌股的低限區則在12-15倍市盈之間。所以,在忽略市場流通市值變化這個變量之后,很多人會認為,目前的大盤藍籌股已經很具有投資價值。但是,我們如果橫向比較海外成熟市場,你會發現它們的同類股平均市盈率要比A股低得多。
證券市場自1990年末開始以來,至今也有21年,怎么說也是個走向成熟的市場,它不可能永遠保持過去那種齊漲共跌的狀態。而從目前的宏觀經濟看,很明顯中國是處于一個產業結構轉型期,市場本身也處于一個新舊觀念的交替期。且不說投資理念上的變化,就是市場本身也有新舊勢力博弈的交替。因此,依然以過去市場的估值體系對現有市場作分析,出現失誤的可能性就要加大。
事實上,起于2009年8月以后的調整,已經是一個市場估值體系重建的過程,它是實體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向市場本身的投射。如果不認清這一轉變,則會在未來的持股決策上出現重大的偏差。堅持過去固有的估值體系,將意味著在未來的行情中,可能會遭遇僅獲得市場的指數波動同步的平均利潤,而不在可能獲取超越市場平均利潤的暴利。簡而言之,就是將資金投向了未來將出現逐步衰弱的產業,是不會有好的收益。盡管它們現在的業績看起來依然還算好看,但它們背后的ROE(凈資產收益率)增長水平卻是在下降的,尤其在中國政府決定放棄低質量高增速時代。
為什么我們在這批藍籌股已經處于低市盈區是仍然不看好它們?原因不僅僅是上面說所的ROE水平下降的問題。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批藍籌股,很多是帶有融券做空功能的標的物。如果全社會實業處于良性上升循環,一切都沒有問題。但現在卻不是這樣,銀根緊縮是個事實,市場的資金外流也是個事實。雖然這些問題實際上并不會造成中國經濟的硬著陸,但是悲觀的預期如果不斷發酵,仍然會引起市場本身處于一種恐慌之中。由于中國地產金融過去十年來已經將資產泡沫吹大,我們姑且不去論它背后那些食利鏈造成的原因,僅從這種粗獷式低質量高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講,這一頁終將是要被翻過去。我們4月份就提出,地產企業的還款高峰大約在6到12個月內會出現。如果是6個月,這個高峰期將出現在今年10月份。從另一方面講,四萬億刺激經濟政策,大約是在2008年10月份開始出現大幅增量信貸,以三年還債期,也是到今年10月將遇到地方債還款高峰。由于上述原因,我們從去年末開始,對今年的市場總體預期就是不樂觀的。至少,在解決大量還款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前,這個市場是難于出現臆想中的牛市。
我們注意到目前主流機構,給予市場權重最大的群體金融股以很高的預期,但是,它們的走勢卻是讓人有點失望。其市場邏輯很簡單,在預期不良的情況下,如果真要起行情,你不能僅僅靠賣方分析師吆喝,買方必須用真金白銀把股價拱起來,讓市場的信心提升。但事實上,我們從市場的走勢仍然看不到這樣的現象。這或者表明買方市場的分析師們本身也難于看好賣方的邏輯,并不愿意出手真實做多。從銀行部門所獲得的信息表明,目前社會的資金流向是銀行較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證券市場的公募基金幾乎賣不動。從另一個層面也表明,主流機構本身也處于資金外援不足的狀態。
周五銀行股的盤中異動,我想大約是兩個原因:原因之一是主流機構月末做市值;原因之二則可能是月末與融券做空盤對賭。就我對銀行股群體的觀察,除民生銀行是回補下方缺口后的反拉,大多數銀行股均是在做天花板下的反彈行情。而龍頭中信銀行上方密集區下沿就在不足周五高點的5%處,招商行甚至還不如此空間。因此,我個人判定這只是權重金融股的一次佯攻,其本身并無趨勢逆轉的可能。所以,希望普通投資人不要為此所惑,市場的總體下行結構還沒有走完。如果你真是只按上證的波動操作,那么現在肯定還沒有到你抄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