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程上看,下一階段(8月份)政策步入“真空期”。無論國內政策,還是海外政局都面臨真空。我認為,在沒有突發事件的前提下,政策預期對于八月份市場的影響將減小。預期層面的走向,由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趨勢所產生的“聯想”影響較大。
下一個觀察時點或在8月9日前后,當日將公布中國PPI、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目前來看,全球經濟處于“上下兩難”階段,后續經濟數據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故而,超前預判存在較大的概率風險。
A股方面,我的判斷是,市場出現“試錯”走勢的可能性頗大,即出現緩步上升或緩步下跌的持續趨勢。窄幅區間震蕩的概率不高。八月上旬走勢尤為重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一個階段的主要趨勢。
從智能系統監測來看,下半年指數波動的風險敞口明顯大于上半年,從過去四年的歷史數據可以清晰看到這一點。
資金面上,我認為,短期資金層面的趨緊與上述市場的異常現象存在聯系。不排除資金層面的短期變化是當前股市出現急速下跌的主要原因。
據觀察,短期內,貨幣市場流動性再次趨緊與股市下跌保持一致。從智能系統監測來看,新增資金流量提前一周出現回落。無論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市場還是股市,都是出現了異常現象——回購利率再次飆升;國債收益率創下2月份以來新高;城投債遭到連續拋售,鐵道部短期融資流標;股市出現連續數日的下跌。所有這些現象都發生在過去一周。
如果“短期資金層面的趨緊與上述市場的異常現象存在聯系”這個假設成立,隨著央行主動凈投放的力度加大,預期之中的下半年信貸投放“正常化”,短中期資金面都將趨于樂觀,那么股市進一步下跌的空間理應有限。
預期層面上,政策回歸“中性”預期受到抑制,市場觀望氣氛濃厚。7月22日政治局會議并未成為事件性“催化劑”,原因在于:其一,通脹特別是價格管控,依然是當前政策首要目標,并未傳遞出如6月末溫總理在英國《金融時報》撰稿中對于通脹形勢的樂觀語風。其二,轉型意圖依然堅決,并未受到月度PMI持續下滑的影響。其三,貨幣政策退居“輔助地位”是亮點,但成色有限,不構成轉向依據。
結合諸多賣方機構點評來看,政策“轉向”、“中性”言論大幅降溫,預期層面向“觀望”回歸。更多“期待”轉向中期業績預期,結構性行情論調再次成為主流。
預期層面所蘊藏的風險基本解除。隨著市場趨勢轉弱,投資人再度陷入不確定風險的困擾。
以上所有分析,存在一個潛在前提——即美債上限問題所引發的市場波動將在8月2日之后,不再影響市場。無論違約或不違約,8月2日以后大部分可選項就會被濾掉,不確定性減少,風險降低。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7·23”動車事故。8月宏觀展望中,我認為,可以不需要考慮本次事故的后續影響。這件事可以看作中國版的“9·11事件”。當然,我指的是從金融市場所受影響的角度。
“9·11事件”發生后,為挽救市場信心,避免對經濟復蘇產生不利影響,美聯儲和美國證監會公布了一系列的緊急措施。道瓊斯指數在2001年9月17日第一天開盤后暴跌7.1%,但一周后就迅速觸底回升,到10月份就基本回到了“9·11事件”之前的水平,基本上消除了事件對股市的短期影響。
客觀來說,本次“7·23事故”對于A股市場的沖擊遠小于美國“9·11事件”。我們看到的是航空股大幅上漲,高鐵股大幅下跌。指數在出現單日大跌之后,即出現快速縮量。請注意,沒有看到任何政策干預措施的前提下,市場出現這樣的短期趨勢。這意味著,投資人的恐慌相對有限,市場可能比我們預期的要強!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很重要。
從群體性行為分析的角度,受突發事件產生的強烈恐慌、憤怒的持續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周到兩周,隨后遞減。所以,按時間推算,本次“7·23事故”對于A股市場的影響,到了8月上旬將被完全消化。而由目前的觀察來看,可能恢復的狀態要早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