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生的高鐵事故,在讓人心痛的同時,也提醒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需要做根本的轉換——大幅降低發展速度,尤其是投資速度,提高安全質量。這種要求,是與經濟起飛階段向成熟階段轉化所要發生的變化相印證的。
在趨勢主義的框架下,適當運用結構主義進行分析,對于判斷長期趨勢下的短期方向,是極為有效的。本文,我們試圖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框架來分析一下我們面臨的宏觀經濟問題,看看是不是能找到一些方向。
首先,從經濟成長階段的角度。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共分為六個經濟成長階段:一是傳統社會,其特征是不存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動,農業居于首要地位,消費水平很低,存在等級制,家庭和氏族起著重要作用。二是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即從傳統社會向起飛階段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世界市場的擴大成為經濟成長的推動力。
三是起飛階段。起飛就是突破經濟的傳統停滯狀態。實現起飛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較高的積累率,即積累占國民收入的10%以上;二是要有起飛的主導部門;三是建立能保證起飛的制度,例如保障私有財產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資本進行巨額投資的政府機構等。羅斯托認為,一國只要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經濟就可實現起飛,一旦起飛,經濟也就可以自動持續增長了。在西方國家中,英國在18世紀的最后20年里實現了起飛,法國和美國在1860年以前的幾十年里實現了起飛,德國是在1850-1875年,日本在19世紀最后25年。
四是走向成熟階段。這是起飛階段之后的一個相當長的、雖有波動但仍持續增長的時期。這是指一個社會已把現代化的技術有效地應用到了它的大部分產業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國家的產業以及出口的產品開始多樣化,高附加值的出口產業不斷增多,廠家和消費者熱衷新的技術和產品,投資的重點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了資本密集型產業,國民福利、交通和通訊設施顯著改善,經濟增長惠及整個社會,企業開始向國外投資,一些經濟增長極開始轉變為技術創新極。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成熟階段的時間為:英國為1850年、美國為1900年,德國為1910年,日本為1940年。
第五為大眾消費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的經濟部門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奢侈品消費向上攀升,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開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們在休閑、教育、保健、國家安全、社會保障項目上的花費增加,而且開始歡迎外國產品的進入。目前主要的發達國家都已進入這一發展階段。最后為超越大眾消費階段,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生活質量。隨著這個階段的到來,一些長期困擾社會的老大難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目前中國整體上仍舊處于第三階段的中后期,由起飛階段向成熟階段過渡的時期,但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共振效應,及2008年金融危機為全球經濟確定了統一的經濟周期的起點,這使得我們提前擁有了成熟階段后期的特征,即結構性。我們已經處于向大眾消費階段的過渡時期,對比目前我國的經濟基本特征與大眾消費階段的特征就可以看出。這就符合我們關于一個趨勢向另一個趨勢的過渡階段的提法,并且,由于中國經濟的復雜性,竟然存在兩個趨勢性轉換相疊加的局面,即經濟起飛階段向成熟階段局部過渡與成熟階段向大眾消費階段局部過渡的疊加,過渡時期的糾結與復雜更深一層。
這是我國提出結構轉型的大背景。從轉型的提出到現在,已經有很長時間,這表明這個過渡期、轉型期的艱難與漫長。經濟成長階段轉換最重要的轉變在于,經濟的主導邏輯發生結構性轉變。如工業化是創造財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工業化的后期,為效率而損失公平的后果逐漸累積,使得后者的地位逐漸上升,逐漸成為主要矛盾,這時創造財富向公平的分配財富轉換,將是新的趨勢轉換時期的主要邏輯。對于中國而言,以發展為綱,以GDP為考核基準的狀態,將會逐漸發生轉變,與民生相關的指標,將逐漸成為考核政府業績的重頭。而與GDP考核所伴隨的政府行為,如投資、基建、地產、高鐵等等以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也會逐漸發生轉變,而促進服務業、新興產業、節能環保之類與服務消費相關的發展模式,會逐漸占據主流。這就是經濟成長階段對于經濟主導邏輯,進而對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的具體要求。
剛剛發生的高鐵事故,在讓人心痛的同時,也會造成更為深遠的影響,這提醒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存在著嚴重問題,需要做根本的轉換。轉換的核心之一,就是大幅降低發展速度,尤其是投資速度,提高安全,提高質量。這種現實的要求,是與經濟起飛階段向成熟階段轉化所要發生的變化相印證的。從資本市場暴跌3%的反應來看,民眾及投資者對于目前發展模式的不滿,已經促使他們做出了用腳投票的決定。
所以,需要認清我們未來面臨的是一個極為艱難與緩慢的過渡期、調整期,原有的發展模式將逐漸被替代,所謂的降低GDP預期到7%并非是空穴來風,也并非政府主動調控而為之,這是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無法跳過。當經濟主導邏輯發生結構性的轉變,未來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也會相應轉變,那么原有的趨勢會逐漸成為過去,必須形成新的投資模式以應對未來的轉型期,同時,為新的趨勢的形成做出準備。
以上是從經濟成長階段理論對經濟增長模式轉換做出的理論預測,事實上,從經濟的基礎層面,已經開始具備進行這樣的轉化的具體要求及條件。我們從經濟的三駕馬車來做下簡要分析。
經濟的三駕馬車為投資、出口及消費。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前兩者發揮著核心的作用,但到現階段,這兩駕馬車明顯遇到發展瓶頸,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的必然。居民儲蓄及外匯占款提供了豐富而又廉價的資本,使得投資成為發展經濟的有效而低成本的手段,這在過去三十年的歷史可以看得很清楚。但目前這種手段開始受到制約,由于金融杠桿的不斷提高,地方債務平臺為代表的金融系統風險開始逐漸顯現,加上2008、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施的超級貨幣刺激計劃,使得目前累計了前所未有的金融風險,不但累積的量大,而且高杠桿,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要面對消化這種風險的艱難時期,去杠桿成為金融系統的主要任務,廉價、安全與充沛的資金成為過去,投資作為經濟的一駕馬車,雖然會繼續保持重要地位,但這是穩定的需要,已經沒有繼續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引擎的機會。
出口是外匯占款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甚至成為我國目前巨額貨幣體量的重要原因。這與剛才提到的投資的廉價資金相對應。投資與出口生產、制造一起,成為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發展到現在,一方面中國制造占世界市場的份額已超過20%,幾乎沒有再向上的空間,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優勢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開始削弱,并伴隨著向財富分配為主要邏輯的階段轉變,勞動力成本還會繼續提高。所以,原有的出口模式將很快成為三駕馬車中最弱的一駕。
那么現在看來,三駕馬車中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原來最弱小的消費了。家電下鄉、汽車減稅等等,表明政府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在由成熟階段向大眾消費階段過渡的時期,消費為王,這是本質性的要求。甚至從產業發展角度,投資、出口為代表的工業,也會逐漸失去經濟的主導地位,而第三產業必將崛起,成為新的經濟支柱。
從三駕馬車的分析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的現狀,形成了對經濟成長階段轉化的需求,因為現有模式難以為繼,必須要有所突破。而從證券市場投資分析的角度看,過去以投資、出口為主要邏輯的投資領域如地產、銀行、基建之類,或許不會再有繁榮出現了,更有可能平穩的發展,集中度逐漸提高,最終形成幾家老態龍鐘的大型企業維持生存。而向分配財富的傾斜,會使民眾具備進一步的消費能力,產生需求。同時經濟成長向大眾消費邁進時,以消費為核心的產業則會逐漸崛起,如生物醫藥、醫療保健、信息技術、旅游餐飲等,這些領域將會成為新的重要投資領域。如此,投資領域也將會發生結構性變化。
以上,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框架,從經濟成長階段的視角,分析了中國經濟主導邏輯的轉換,進而對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及經濟的三駕馬車的結構性變化,從而導致未來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的結構性變化。這是結構主義框架對未來宏觀經濟方向所做出的分析及預測,高鐵事故的發生,或許會加速這種轉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