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很久沒有關注過農產品了,可是就在你快要忘記它們的時候,它們又異軍突起了。前段時間去拜訪一個客戶,他跟我講,做投資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在一個十個人的飯局里,放上九碗飯,那些人就會自動打起來,然后你伺機而動就可以了,有時候覺得確實就是這么回事,就拿當前的農產品來說,為什么會漲,原因很簡單,就是供求不平衡。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大豆播種面積繼續減少,比2010年減少1000萬畝,相對于09年已減少2000萬畝!今年國內大豆需求將達5500萬噸,而在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后,今年大豆產量將會在2010年1450萬噸的基礎上繼續減少,也就是說,超過4000萬噸的大豆供需缺口將通過進口抹平。大豆這個產業鏈說起來比較復雜,和它相關的產品有豆油與豆粕,而豆粕是生豬的飼料。我們知道,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比較喜歡吃一些蛋白質比較豐富的食物,因此在過去30年,新興國家的肉類消費大幅增加,尤其是在中國、巴西等國家。由于這些國家人民飲食習慣的重大改變,他們在未來將消耗更多的肉類,從而導致畜牧業的發展,由于畜牧業需用大量的谷物作為飼料,這點無疑對相關農產品價格帶來了支撐。
安信證券高善文曾講道:“中國的通脹歷來很大程度上都是食品價格的周期,而食品價格的周期在比較大的程度上又受到豬肉價格非常強的擾動。特別是2006年以來,一直包括這輪的通脹,食品價格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豬周期。”
這讓筆者不由想到08年高盛的舉動,高盛曾在那個階段開始在福建收購生豬加工廠,這幾年成功布局進了中國豬的行業的上中下游,一個投行為何到中國來養豬呢?可奇怪的是人家就是養豬,不是養一兩萬頭,一養就養了1000萬頭,高盛目前在中國控制的人沒有一個,控制的豬有1000多萬頭,高盛要用這1000多萬頭的豬來控制中國這些需要吃豬肉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舉例來說,假設今年高盛將其所控制的豬存欄數量增加10%,就會直接拉動豬飼料的需求,豬吃什么,大豆壓榨出來的豆粕,包括玉米都是豬飼料,當高盛一旦減少豬存欄數量,之前大豆供應充裕的中國大豆壓榨工廠產量就會過剩,就會倒閉,倒閉了就影響到東北大豆沒有人買了,農民減少大豆種植面積,即而美國中西部就會擴大種植面積,然后到了來年中國供應短缺就得大量高價進口美國的大豆;不僅如此,當高盛將其所控制豬存欄數量減少后,受到傷害的中國農民將調減大豆種植面積,壓榨的豆油也會減少,超市里的金龍魚就跟著漲價,所以說,在這種情勢下,一旦供應出現問題,產業鏈條的相關產品都會受到影響,而且是一觸即發。
前幾年因為生物燃油的原因,“糧食危機”這個詞匯曾一度甚囂塵上,如今,筆者將再次提出這個詞匯,不想危言聳聽,只是想引起大家關注。因為就當下形勢來看,很少人認同“糧食危機”這個觀點,覺得這些事情離自己還十分遙遠。
就像薩謬爾森經濟學的開篇講的那樣,當大家在看熱鬧的時候,你想看得清楚,就要掂起腳尖,但是當所有人掂起腳尖的時候你就又怎么樣了呢?對,你不能也跟著掂起腳尖,而是蹲下來休息,當大家掂起腳尖的時間長了,開始累了的時候,你再站起來,那你想看到的東西就一覽無余了,所以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就是超額利潤的非均衡性,也就是說機會不可均沾,只有洞若觀火,不從眾行事的人才可能把握住好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