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對當前的行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久跌之后的反彈,還是新一輪波段炒作的開始,抑或是反轉?首先必須弄清楚:大市是怎樣從3067點跌下來的。
對此,傳媒慣見的,也是主流輿論所歸咎的原因,不外是緊縮政策與通脹預期,此外再加一味國際因素,例如美國貨幣寬松政策的動向、揮之下去的歐債危機是否惡化之類。所有這些當然都可以成為理由,只是人們似乎忽略了:對于同一個事件或數據,市場往往可以給出對應的迥然不同的解釋——既可以成為做空的理由,亦可以作為做多的理由;司空見慣的利空出盡是利好或者利好出臺見光死便是這一邏輯的佐證。之所以出現這種證券市場屢見不鮮的異象,與其說是市場的誤讀,不如說是適應主力需要為其利用的詭辯,他們總是力圖把一切來自基本面的信息經過刻意改造后用來粉飾并服務于自己的戰略目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投資大眾對于市場升跌真正成因的判斷。
將3067點之后的大幅調整怪罪于政策收緊與通脹攀高并沒有錯,不過從博弈的觀點看來,一切的利空因素充其量都只要調整趨勢的導火索、助燃劑與催化劑,而非促使趨勢逆轉的真正內在動力。根本的原因在于:做多的資金運動已經走到頭了,這一陣營的主力機構在攻上三千點又幾經得失后已感到了力有不逮,不復有從年初低點殺上來時彈藥較為充足的底氣與向上開拓空間的信心。不進則退的危機感開始像瘟疫一樣蔓延,拋售套現鎖住波段利潤越來越多地成為大小機構本能的第一選擇,哪怕他曾是最堅定的多頭。
故此,對于本輪下跌,筆者的答案十分明了,而且簡單:就是多頭在做到了3067點之后再也做不上去了,只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什么高臺跳水,什么斷崖式下跌,什么病來如山倒,就是這么來的。
回顧滬深A股建市以來,波段博弈一直被奉為最高原則。那么原被視為具有決定意義的經濟元素,往往只能充當升跌行情的背景。原來以為推出期指及沽空機制可期有所改善,看來也難。可見作為博弈市場的規律,不是想改就改得了的。既如此,向上做不成,反過來向下做,也就屢行如儀了。
這樣對于2610點后的止跌回升,就不應該感到突然。一是2650點以上是歷史上的密集成交區,近三年中只有三個月股指曾運行在2650點之下,可視為是多頭主力必定要死守的生命線,在此位傾力反擊是意料之中的;二是從3067點下來已計有四百余點的空間,是可做一個小波段了;三是“五窮六絕七翻身”傳得滿世界皆知,強化了投資者的抄底心理而進行打提前量的左側操作;在這樣的基礎上出現了對于溫總理訪英言論的應聲而起,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本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精神,筆者認為對于溫總理的言論不宜過度解讀。想想這幾年遏阻房價之艱辛以及宏觀調整的曲折,對于通脹這匹不羈的野馬能否順利套上籠頭,還是不宜過于樂觀。從去年夏天開始每個月都不乏有專家放言CPI已然見頂,實際上卻大相徑庭。再說對將全年通脹目標調高后再實現的可控,實在看不出來有太大值得為之雀躍的理由。如同對于認為溫總理的話透露出緊縮政策已近尾聲一樣,筆者的回應是無言,惟有將答案留給實踐。
至于2610點之后行情性質的判斷,我們不妨先問一下自己:導致從3067點下跌的多空態勢從根本上發生變化了嗎?多空力量對比的天秤是否已出現了總體方向的傾斜?假如沒有新的成規模的增量資金加盟,仍舊是依賴市場原有的存量資金推動,那么現在就可以作為預判:無論它們怎么折騰,到頭來還是難過3000點這一關的,這已經是充其量最大的上升空間了。
提到“五窮六絕七翻身”,本欄早就講過,這句股諺是蘊含辯證法的。“七”若要“翻身”,前提是先要“五窮六絕”,兩者是互為因果、環環相扣的。假如“五”不“窮”,“六”又不“絕”,“七”想“翻身”也很難翻得起來,便不會有經典的“五窮六絕七翻身”行情。現在的行情也正是如此,“五”并不“窮”,“六”更談不上“絕”,“七”會演繹翻身嗎?最好還是看著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