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誰當老大,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深圳投資者劉俊輕描淡寫的對記者說道。在他面前的電腦屏幕上,是鄂武商(000501)近期劇烈波動的K線圖。
與眾多媒體倍加關注的態度恰好相反,對于鄂武商的控制權之爭,作為鄂武商小股東之一的劉俊顯然沒有太多的興趣:“只要公司的7家百貨店二季度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依然在增長,只要公司的摩爾城項目到今年十一前能正常開業,我就會一直持有。”
與此態度相似的是,中金公司零售行業研究員郭海燕在鄂武商的研報中亦表示“無論誰成為第一大股東,對流通股股東而言均不是件壞事”,并建議將注意力放在鄂武商在湖北省內的優勢地位和摩爾城的發展前景上。
記者發現,在銀泰系與武漢商聯集團(武商聯)各出奇招、各持己見的對立爭奪下,業界的目光基本都被此吸引,鄂武商基本面的“茁壯成長”卻被暫時忽視,這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介入價格。同時,兩強相爭態勢下出現的增持行為,客觀上又為二級市場投資者提供了足夠的安全底線。
“第一大”沒那么重要
圍繞著鄂武商控制權之爭,銀泰系和武商聯成為關注的焦點,而誰能在這場股權爭奪戰中勝出,更是吸引了眾多的眼球。不過,“誰會成為第一大股東”雖能吸引看客的注意力,但卻并不會改變公司的投資價值,這導致了股權爭奪的最終結果如何對銀泰系或者武商聯而言極為重要,但對二級市場流通股股東而言,卻并不是十分重要。
中金公司郭海燕分析認為:如果國資做第一大股東,仍然需要繼續拉開持股比例差距。如果往更長遠看,國資的增持成本會相應加大,同時為了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國資對鄂武商二級市場股價表現也會更加看重;而如果銀泰系成為第一大股東,最終亦能幫助鄂武商提升盈利和改善激勵。因此,無論誰成為第一大股東,對流通股股東而言均不是件壞事。
兩強相爭提供安全底線
在今年6月9日的增持行動中,武商聯及其關聯方和一致行動人累計增持鄂武商2536萬股,占鄂武商A總股本的5.00%。
是次增持的交易價格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武商聯通過二級市場增持的平均交易價格為20.48元;武漢國資公司二級市場增持的平均交易價格為20.20元;武漢經發投二級市場增持的平均交易價格為21.15元(大宗交易增持部分的交易價格為21.16元)。
不難計算,國資在這次增持行動中耗資5.28億元,增持的股份平均交易價格介于20-21之間。以目前鄂武商在17元附近的價位計算,武商聯及其關聯方在增持后即出現賬面損失累計近8000萬元。以理性的角度分析,武商聯在這一價位上幾乎不存在減持的可能,并且因為存在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壓力,無論是主動或被動的心態,在中長期都會對鄂武商二級市場股價加以“關照”,這客觀上為二級市場投資者提供了足夠的安全底線。。
事實上,自鄂武商今年4月13日停牌,到6月9日復牌的近兩個月時間,恰好是A股市場階段性下跌最為“兇猛”的時期,上證指數在此期間也從3000點上方跌落到2700點附近。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導致鄂武商復牌后盡管有大股東大手筆增持,但隨后卻逐步下跌的原因之一。
資產價值
“即使不用量化的分析,按照通常的邏輯你也可以判斷——沒有人會為了沒有價值的東西去爭奪,控制權之爭的背后,其實是雙方對鄂武商資產和盈利能力的認定,包括武商聯在20塊以上大量增持股權,當然是為了保持控制權,但同時也說明它認為公司是值這個價的。”廣州一家券商的分析師如是認為。
從資產情況來看,鄂武商在湖北省內擁有7家百貨店,其中武漢廣場店、世貿廣場店和國際廣場店均處于武漢市最核心商圈——武廣商圈,具備壟斷地位。同時,鄂武商總建筑面積27萬平米的摩爾城項目預計將于今年十一前開業,進一步提升現有商圈優勢,為中長期業績增長打開空間。事實上,依靠現有的7家百貨店,鄂武商在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32億元,業績增速達到30%,在行業內屬中上水平。
更多的利潤增長可能則來自于即將開業的摩爾城項目,據中金公司測算,僅摩爾城項目完全成熟后就可獲得3.8億元的年凈利潤——而這幾乎是鄂武商2010年全年凈利潤的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