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目前處于絕佳的筑底階段。盡管市場仍未有一致預期的形成,但這種對市場的不確定的悲觀和茫然正好構筑了2600點的中期大底。
從過去3年的市場運行格局來看,3000點似乎是市場的中軸線,而上下400點的波動區間,構筑了市場較大的箱體運行格局。盡管目前仍在諸多憂慮中前行,但這些問題并非嚴重到抑制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
地方債務危機可多途徑化解
首先,市場對于中國地方融資平臺的擔憂過慮了。融資平臺與債務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經濟周期波動中的信心問題。如果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沒有信心,那么,所謂“地方債務危機”就會愈演愈烈。現在該是以正視聽的時候了。
地方融資平臺是由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決定的。在加快城市化的進程中,各級地方政府大好快上的做了一些項目,合計有10萬億的融資規模,相當于整個中國M2總量的15%,總量規模不算太大。換句話說,如果地方融資平臺出現資金斷裂,或債務違約,其實中國銀行業和中國政府是可以擔當得起的。
退一步說,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有地方政府信用做擔保,即使出現部分違約,也存在諸多方案來妥善解決。包括融資平臺發債、稅收擔保,甚至是中央財稅兜底等方式。另外,即使地方政府以現有能力無法解決,亦可以拖延償還期限,選擇掛賬或者由第三方參與處理。只要地方政府有土地、資產和稅收,就不怕沒有能力償還。關鍵還是時間和信心的問題。
現在值得擔憂的是,如果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愈演愈烈,各類資產的風險被人為放大,將讓“好事者”有機可乘。聯想到過去十年外資機構曾大肆唱空中國銀行業又不斷以低廉價格購買中國銀行股權的故事,如今這些故事已經在希臘等國重新上演。為了償還債務,希臘等國不得不將手里的優質資產大幅折價賣給外國投資者。這是債務危機惹的禍,還是信心危機惹的禍,或是有人趁火打劫?
防通脹與保增長,誰更重要?
地方債務危機的化解是遲早的事,而貨幣緊縮政策則恐怕難以持續。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流動性過剩的局面還應該會持續下去。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增長經驗告訴我們,通脹是伴隨經濟增長的產物,要保持經濟增長,就不可避免產生通脹。中國經濟的增速能夠超過5%,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去年亦分別有7.8%和10%。因此,只要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通脹速度,那么,通脹即使保持5%的平均水平,也是可以承受的。
其次,正如溫總理所言,中國通脹形勢可控,經濟增長可預期。如果未來通脹的承受能力要上升,那么,貨幣繼續收緊的空間不大。一方面要考慮地方融資平臺的壓力和中小企業的生產壓力,另外一方面也要避免加速擠破房地產泡沫。按照市場的統一說法就是,目前是軟著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們情愿將經濟增速的下滑拉長到5-10年,也不應該學習索羅斯和西方經濟學家蘇所倡導的“休克療法”——一次性大幅加息100BP。如若不能,則可能加速瓦解中國資產泡沫和加劇債務危機的風險,最終只會導致中國經濟遭受災難性損失。這恐怕是多數國人不愿意接受的結果。
A股的合理區間在3400-4000點
綜合而言,三季度市場加速往上概率較大,現在2700點就是非常好的波段性介入機會。未來上證指數至少有30%的空間。從目前動態市盈率來看,15倍PE回到25倍的均值,市場是可以接受的。25倍是估值區間的上限,30倍是風險區域。即使不考慮未來業績增長的因素,靜態的來看,對應的上證綜指的點位應該是4300點,扣除新股發行之后的因素,對應的指數點位可以到4000點以上。如果要考慮市場業績繼續增長15%的因素,那么,上證綜指繼續超過4300點的可能性更大。但如果未來業績出現負增長,則指數對應的點位可能是3400點。因此,上證指數對應的估值區間的最低值在3400點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