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5月份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10日前公開保障房進度的詳細情況。截至本周,除了上海非常“含糊”地公布一些數據外,北京、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均未如期“交卷”,可想而知接下來中西部省市要達標的難度。
去年底,國務院信心滿滿的推出十二五期間建3600萬套保障房(今年1000萬套)計劃時,市場有過激烈的爭論。根據住建部此前估算,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資金至少需要1.3萬億元。中央出1000多億,地方政府承擔約4000億,其余的8000多億將通過其他融資渠道解決。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程定華在去年底的年度投資策略會上就表示,在地方財政多年處于赤字的情況下,從中國財政體系中,“我找不到誰來出這個錢”。
有“任大炮”之稱的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對于保障房計劃,一直也頗有微辭。近日,他再次炮轟:“牛皮不是僅靠吹就能吹得動的,決心再大也要量力而行,否則還有什么科學而言。”
但是,堅持政策論者從保障房“地方問責”下,認為在中國只要中央有決心做,沒有什么不可完成的任務。將保障房建設提升到“問責制”下,雖然看起來像是“大躍進”,但依然是可行的。近期的經典案例便是,2008年底在金融危機下,中國與美國同樣的貨幣刺激下,中國金融體系在政策與行政主導下,很快放貸至實體經濟,而美國卻無論美聯儲怎么低息,依然不愿放貸。在中國“唯上”政治哲學中,有關烏紗帽的事情總是貫徹得最堅決。
現在保障房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住建部上周還要求10月底前1000萬套保障房必須全面開工,本周便改口延至11月。政策的“莊嚴承諾”不能兌現的時候,影響到的是政府的信用,這樣的信用喪失在房價越控越高上已經有所體現。在政府信用與量力而行之間,下半年會為“面子”而繼續強力推進,還是像當年毛主席在三年自然災害面前坦承“大躍進”的錯誤而及時修正?這將對下半年經濟增速方向,進而對投資策略產生重大影響。這樣的判斷也是基于你是“自由市場論者”還是“政策論者”。因為兩種完全不同的分析立場,得到的結論是相反的,由此制定的投資策略也會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