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內指數反彈更多的呈現技術性特征,反轉信號遠未出現,如果未來存在中級反彈,就目前看其政策信號和經濟基礎也仍只是在醞釀之中。
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但我個人認為,當前指數仍運行在“為期三個月調整”的第二階段。6月11日公布經濟數據前后,以及6月23日美聯儲議息會議前后,大盤仍需要通過兩次風險釋放來確認“技術性底部”。
這是因為:從資金面來看,整個6月的市場流動性仍存在不小的緊縮空間——我們注意到,各大投資機構對中期票據等A股替代投資品表現濃厚興趣,其另一面顯然是對股市信心不足。
從基金倉位情況來看,與去年二季度見底時的65%的倉位相比,當前基金平均為72%的倉位仍存在相當的下行空間,表明風險尚未完全釋放。
更為關鍵的是,6月份是央行、銀監會對金融機構存貸比率的年中考核最為緊張的時候,按慣例各個金融機構都會回收流動性以期考核過關,這往往伴隨著出現諸多有價證券的短期變賣潮。
事實上,與A股流動性上軌密切相關的shibor利率(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包括隔夜、一周、兩周在內的短期品種,已經出現最高達129基點的大幅上揚,表明A股資金面仍未脫離調整期的困頓、甚至有所惡化。
從市場情緒來看,市場需要時間消化諸多宏觀經濟數據,同時等待海內外貨幣政策信號的進一步明確。
比如剛公布的PMI數據,上游行業的購進指數能否作為先行指標,明確未來通脹見頂之勢?或者,市場從中找到中國經濟走向硬著陸的信號,從悲觀一面去理解?
同樣,6月11日的CPI數據,市場如何理解也遠比數據本身更為關鍵。我認為在市場統一認識之前,必然會有一次預期紊亂的風險釋放。
而數量型緊縮工具的頻率放緩、甚至轉向,被我視為本輪調整“見底”的標志性信號。當前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恢復各個種類的央票發行,是否意味著“月調存準率、兩月加次息”的緊縮節奏發生改變,仍需要整月的時間觀察論證。
我認為,A股中期是走大級別反彈、還是進一步墜入熊市深淵,關鍵在于下半月,因為海內外貨幣政策趨勢重新確認的時點均位于6月下旬之后。
北京時間6月23日凌晨公布的美聯儲議息會議決議,將重新劃定美元、大宗商品、以及從風險資產逐步退出的資金流向。A股作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統一于“后QE2”時代的全球金融大勢。
同時,中國國內的高頻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以我為主”,主要緊盯國內通脹形勢、并服務于“調結構”的戰略目標,但相信仍會在美聯儲有所動作(如果有)后進行相應的微調。尤其是在市場普遍相信“存準率等數量型工具的使用頻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外匯占款數額”的邏輯下,一旦美聯儲開始轉向定量緊縮,必然引發中國國內人民幣匯率及準備金工具的連鎖調整,屆時資本市場也會因此重新評估趨勢并選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