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面臨競爭性轉型
2008年的金融危機徹底打破了原有新經濟下形成的全球經濟格局。在舊有的經濟格局下,商品流沿著“資源國→生產國→消費國”的路線單向流動,資金流則沿著原路逆向返回。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型經濟體系通過提高金融工具,得以完成資金流的閉合循環。
金融危機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性經濟轉型。綜觀各國的經濟轉型戰略,低碳經濟、綠色商業成為轉型的方向和核心,各國的產業調整和發展無不是圍繞此展開的。圍繞低碳經濟而發展的綠色商業,既有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也有新興產業。在新的商業模式下,新的產業鏈模式正在形成,其中物聯網的產業鏈模式最為成熟,其上下游間的產業脈絡已然清晰、頗具雛形。但就產業成熟程度而言,即使已是處于跨越式發展前夜的物聯網產業,產業鏈上的產業主導者目前仍未出現。正處在培育、形成中的新產業鏈,必將帶來國際經濟競爭新格局的出現。
舊的格局已經被打破,但國際經濟領域的新格局仍未形成。金融危機后各國均提出了經濟轉型戰略,均希望通過經濟轉型,占領國際經濟的制高點。在大家的轉型方向一致的情況下,新的均衡格局難以馬上形成。
美國憑借金融優勢取得主動權
世界各國都在謀求經濟的戰略轉型。擁有國際金融優勢和國際貨幣主導權的美國,意圖通過借助金融優勢,謀求在新產業領域的優勢,實現美國重振制造業的雄風。按照美國政府公布的經濟發展戰略,未來美國的轉型方向將是生物技術、半導體、清潔能源技術等創新型行業。
對美國來說,擴張美元流動性,可實現“一箭多雕”的目的:短期解美國目前金融困局;長期助推經濟轉型。美元流動性的擴張將推動資源品的漲價,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交易商品的漲價,將為美國的新產業創造出發展空間;此外,對美國來說,通過金融優勢還可獲得資源漲價的收益。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是,通過掌握“定價權”,華爾街取得了不匪的收益。
歐洲憑借法制進步領先一步
金融危機自然也加速了歐洲從傳統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歐洲對“碳交易”、“碳稅”等低碳社會建設的推進向來最為積極。歐洲“碳市場”的發展不僅已初具規模,而且還不遺余力地以規范、標準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廣。在歐洲,碳管制已開始影響到經濟、社會活動的深層次領域,并有被用作國際經濟交往中競爭優勢工具使用的趨勢。
中國起步先輸一局
金融危機對中國貿易的沖擊,實則是提供了一個加速推進轉型的良機。經濟轉型是需要支付代價的,在通常情況下,這種較高的轉型成本會帶形成產業轉換的阻力。在外來沖擊下,中國社會對經濟轉型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任何轉型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除非正好有承接體系來支付你的成本。在實踐中,將淘汰下來的生產線賣給更落后的國家,或轉移到更落后的地區,需要特定的國際經濟環境。金融危機自然也加速了中國經濟進行戰略轉型的步伐,“調結構、促發展”成為中國當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2010 年11 月,國務院公布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決定,并隨后被編入了“十二五”規劃綱要。
面對金融危機造成的外部需求下降沖擊,政府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路——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出口增長的依賴,提高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由于中國現階段仍然處于經濟起飛階段,投資型經濟的特征仍將長期持續,短期實現經濟增長動力模式的難度較大。應對金融危機導致的過度寬松的流動性環境,又造成了資產價格的飛漲。用一句通俗話講,產業轉型就是“騰籠換鳥”,資產價格上漲抬升了“籠子”的價格,自然造成了望“籠”興嘆鳥兒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