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欲涉股海——想說愛你不容易》(見上周本欄),討論什么人不適宜炒股。這本是屬于“入市ABC”或“股民須知”層次的內容;之所以拿出來“炒冷飯”,是想和時論唱唱反調。時下盡人皆知通脹形勢嚴峻,CPI高居不下,居民銀行存款長期處于負利率狀態。于是輿論紛紛勸喻老百姓應該“識時務者為俊杰”,把銀行里存的錢投進股市,說是這樣既可以避免“被負利率”又可以跑贏CPI,兩全其美,又何樂而不為哉?
從道理上說,這一推導并沒有什么不對。但世間凡是正確的理論,未必就適合所有的受眾。原因是一般與普遍性之外總還存在著個別——個別就是那些入了股市卻賺不到錢的人。可見上述的說法要能夠成立必須有一個前提——首先你得成為股市贏家,否則一切免談。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炒股賺錢容易嗎?幾率到底有多大?恰恰是這個最關鍵的問題,我們極少從那些鼓吹“儲蓄搬家”的文章中找到清晰的答案。相反相關言論往往有意無意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似乎從股市中掘金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毋須諱言:這也正是自有滬深股市以來輿論導向短板之所在——在鼓動新股民入市時宣揚的是歪曲了的風險收益比。
這一現象的存在并非來自什么方面的旨意而刻意所為,更言之成理的解釋是它是一種出自維護政策需要而自發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犯錯。只是這一錯就錯了二十多年,時間未免太長,代價更是太大。
眾所周知,關于股市收益素有如下頗為流行的數據,說是平均下來是七賠一平二賺。這大概是來自某一較長的時間段又經歷了牛熊循環后的民意調查結果,與A股市場的實際情況大體上也是吻合的(根據深圳某大報對今年一季度投資者收益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虧損,僅有不到一成投資者盈利。基金正收益的則占比約三成)。它印證了這樣一個難以否認的基本事實:在波譎云詭、博弈激烈的股市中能賺到錢者只是少數,且很不容易。
至于為什么會這樣:“七賠一平二賺”是否與股市是零和游戲有關?它是否是股市的規律?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筆者不敢妄加判斷。然而若考察A股投資者構成起碼可以肯定:虧損面之大應和投資者的素質密切相關。換言之:很多不適宜于炒股的人進入了股市,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不斷的失誤)才得以形成并擴充了超比例的虧損大軍。只是假設沒有他們的話,股市的收益情況是否會變好一些。對這個需要實證檢驗的問題誰也無法解答。倒是虧多贏少的殘酷現實提示我們:要成為股市中那幸運的少數,一定須在正確的時間與正確的空間——而不是任何時候——當公眾預期的叛徒,而不能淪為羊群效應的俘虜。因為顛覆了股市哲學的邏輯與世間的邏輯恰恰相反:不是人多者得天下,而是人少者得天下!
除了股市博弈本身的難度決定了賺錢之不易外,通脹時期股市的表現如何也是入市能否成為贏家的重要因素。盡管“通脹無牛市”的說法遭遇到了不少論家的質疑與抨擊,我們且把這個問題的是非放到一旁,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回顧一下歷史。遠者看國外,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時美股高企,道瓊斯指數幾乎被腰斬;近者看國內,1993年到1995年的CPI分別上漲了14.7%、24.1%與17%,滬深股市除93年夏天曾有因超跌反彈而引致的短暫的爆發外,始終在熊市的泥沼中爬行。期間投資者所遭受的損失,恐怕要比將錢放在銀行里因負利率遭受的損失不知要大多少倍!負利率頂多不過讓你的賬戶幾年間縮水幾個百分點罷了。而股市一天就可以讓你虧損幾個百分點。由上可見,指望以炒股來抵御通脹、彌補因負利率而招致的損失,不是一個十分靠譜的建議。對于某些高手或適合炒股的人來說,這一招或許有效。然而對大多數一般的老百姓來說,則未必對路,甚至適得其反。
那么是否還有其它更好的投資途徑呢?環視堪稱流動性史上最泛濫的這幾年,如房市、大宗商品、黃金、玉石、藝術品、乃至茶葉、綠豆、姜蒜等農產品,總之,能炒的幾乎都被炒過了、炒高了。對于一般百姓而言,恐怕只剩下無為而治,少虧當贏一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