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興業全球基金公告,,自2011年4月26日起暫停接受對旗下的全球視野股票型基金的單筆金額30萬元以上申購(包括日常申購和定期定額申購)、轉換轉入申請,且單個基金賬戶單日累計申購(包括日常申購和定期定額申購)及轉換轉入金額不得超過30萬元。
就在雙匯發展如市場預期連續下挫數日后跌幅開始放緩的時候,就在及時贖回興業全球視野基金的投資者暗自慶幸并考慮重新申購的時候,興業全球基金突然暫停大額申購,頗有些“釜底抽薪”的味道,此舉的確耐人尋味。
關于暫停大額申購,興業全球基金給出的原因是“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給出的依據,則是“有關法律法規、興全全球視野基金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的相關規定”。
眾所周知,在雙匯事件曝光后,興業全球旗下基金遭遇大額贖回。一季度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從去年末的440.99億元下降至358.29億元,降幅為18.75%。興業全球視野基金的份額也從2010年末的175566.91萬份下降至91736.90萬份,減少了83830.01萬份。
可以看出,其中,很多投資者包括一些機構選擇贖回。其中,一些機構的想法是先贖回,等待雙匯風波過去,基金凈值出現下跌后,再擇機申購,俗稱“套利”。如今,雙匯事件塵埃落定,股價也跌得差不多了。一些套利的機構可能會再度申購。然而興業全球基金選擇此時暫停大額申購,可以說是斷了這些機構套利的念想,因此說興業全球基金是“釜底抽薪”,雖有些夸張,卻也并不為過。
不錯,興業全球基金給出的理由很清楚,保護的是“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注意,不是過去的投資人或者潛在的投資人,而是當下的“份額持有人”。你既然贖回了,不肯與我“共患難”,我又何必保護你的利益呢?如果說這是興業全球基金對那些不肯與興業“共患難”的投資者的“報復”,恐怕并不過分。
話說回來,興業全球基金此舉真的能保護那些始終持有興業全球視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嗎?
的確,如果頻頻出現大額申購,會令規模突變,影響基金的操作。因此,暫停申購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我們注意到,4月19日以來,興業全球視野基金凈值出現下跌,截至4月28日,單位凈值已經從4月18日的3.7875元下跌至4月28日的3.5414元,跌幅為6.50%。對于一直持有興業全球視野基金的投資者來說,已經蒙受了損失。這種損失既有雙匯事件的影響,也有大盤下跌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的釋放。而興業全球視野基金一紙暫停大額申購的公告,事實上也剝奪了這些投資者趁凈值下跌補倉攤薄損失的機會。不管投資者的判斷是否正確,至少對于這些份額持有人而言,喪失了補倉的選擇權,很難說是在保護了份額持有人的利益。
事實上,開放式基金制度設計的本意就是給投資者自由申購、贖回的選擇,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采取暫停申購、贖回之舉往往是迫于無奈的次優選擇。如今,基金管理公司越來越熱衷于動用“暫停申購”、“暫停贖回”的手段,是一個不太好的信號。尤其是此次,興業全球基金打著“保護持有人利益”的旗號,暫停大額申購,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必要。如果說這一事件還有一些積極意義的話,應當說這再度表明興業全球基金是一家有個性的基金管理公司,他們認準正確的事情,就會堅持,哪怕存在非議,哪怕自損規模,都會堅持下去。這和一些基金管理公司拼命沖規模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盡管這種堅持未必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