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在單一個股上重倉持有的策略是否可取?前私募冠軍羅偉廣領銜的新價值系在愛施德(002416)上遭遇的階段性挫敗令業界對這一策略頗多詬病,一個典型的思潮是:當某個私募基金旗下多只產品集中出現在單一個股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并大量持有該股的流通籌碼,會令資金在這一個股上的博弈變得過于透明,外部資金因擔心成為“接盤者”而對介入該股持謹慎態度,最終使得深度介入該股的私募基金難以變現出局,股價亦只有大幅下挫后才有企穩的可能。
不過,這一思潮迅即被另一知名私募基金經理梁文濤顛覆。中捷股份(002021)日前披露的一季報顯示,梁文濤管理的多只陽光私募產品集中持有中捷股份的流通股,共有5只陽光化產品分列中捷股份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和第十大流通股股東,合計持有中捷股份2023.31萬股,并且這些持股已經獲得了不菲的收益,與羅偉廣在愛施德上的挫敗截然相反。
集中持股:不同的結果
對比中捷股份2010年的年報和2011年一季報的持股情況可以發現,至2010年末,中捷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除第一大股東中捷控股集團外,其余都是個人投資者,并且持股分散。而到了2011年3月末,以私募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開始大舉介入。
介入的私募基金具體情況為:深國投-億龍中國2期持有474.16萬股、中融國際信托-融新262號持有462.98萬股、北京國際信托-泓湖6期持有374.66萬股、北京國際信托-泓湖5期持有373.91萬股、深國投-億龍泓湖2期持有337.6萬股。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北京國際信托-泓湖5、6期,以及深國投-億龍泓湖2期的投資顧問都是“上海泓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而上海泓湖的掌門人正是梁文濤。而深國投-億龍中國2期以及中融國際信托-融新262號實際也是梁文濤掌控,中融國際信托-融新262號又被稱為“新融泓湖一期”,是一個結構化產品。
由是觀之,梁文濤今年一季度對中捷股份“情有獨鐘”,集中持股量從可觀察的前十大流通股東數據統計已經達到2023.31萬股,以目前的股價計算,持股市值合計達到1.5億元上下。
梁文濤介入中捷股份的具體成本無法為外界所知,但即使以保守的方式估計,若以今年一季度的股價中位數6.4元/股計算,上述陽光產品在中捷股份上的獲利也已經超過2000萬元。這與羅偉廣在愛施德上的巨大虧損形成鮮明對比。
集中持股:對還是錯?
事實上,羅偉廣在愛施德上的持倉“曝光”后,愛施德的股價并未因為著名私募的大舉介入而出現上漲,反而加速下跌,令羅偉廣深套其中。有業內人士指出問題的關鍵在于市場資金的博弈,即因為羅偉廣大量持有愛施德流通盤,使得“對手盤”缺失,并且市場資金作為博弈的“對手盤”已經對羅偉廣的持倉“底牌”了如指掌,短期內不會大舉介入,避免充當接盤者的角色。
但這一邏輯顯然在中捷股份上不適用,在一季度報告披露后,中捷股份的股價反而進一步上漲,梁文濤的獲利益發豐厚。
“集中持股本身并沒有對錯,也不是成敗的關鍵,巴菲特在很多公司上都是集中持股的。”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投資總監石先生表示:“導致最終的結果差異更多是與對持倉個股的投資價值判斷有關,以及市場對個股價值的認同度有關。博弈的因素當然也很重要,但好的公司即使流通籌碼被集中持有,也不會被市場遺棄。”
記者發現,中捷股份盡管總股本比愛施德小,但其多數股權已經流通,流通盤遠比愛施德大。羅偉廣旗下產品在愛施德上的持倉接近愛施德流通盤的33%,而盡管梁文濤在中捷股份身上也是集中持股,但事實上整體持股在流通盤占的比例較小,博弈風險遠比羅偉廣在愛施德上的持股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