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經濟學家):商品房反暴利?方向肯定沒有錯。但發改委的思路和對象錯的一塌糊涂。首先,將暴利界定在開發商銷售的新建樓盤,沒有任何實施的可能性,即使開發商有暴利,但要核定成本,利潤肯定很難;其次,暴利雖為價格問題,但無法靠行政手段解決,只能靠稅收,比如,暴利稅解決。香港的累進印花稅就很好。(http://weibo.com/lawma)
徐建平(東吳基金總裁):「新產業選美」新經濟財富論壇上央視主持人黃永東讓我們在七大新興產業中“選美”。我選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信息技術不僅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工業化信息化的融合也是重要方向,而且是爆發性增長的行業,不斷演繹著財富神話更重要的是關鍵驅動力在市場,更富活力和魅力。(http://weibo.com/1943342045)
孫立堅(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收入倍增計劃的實現手段有好和壞之分。日本當年在實現這一目標時所選擇的手段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1.他們強調靠經濟增長企業盈利來實現,而不是簡單增加工資。2.強調生活水準的提高,而不是生活負擔隨工資增長而增加。3.強調全民充分就業狀態下的收入倍增,而不是靠政府高福利來實現,避免不勞而獲。
陳志民(易方達基金投資總監):勞動力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的上漲,的確超出預期,甚至不少優秀公司都無法抵御,季報業績低于預期已成為常態。看來宏觀調控對實體企業的影響速度超出預期。(http://weibo.com/1993466211)
滕泰(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美五大航空公司第一季度凈虧損近10億美元,主要還是美國經濟差,需求沒增長的情況下成本上升自然影響大。中國就不同,由于票價堅挺、航空客座率長期處于上升趨勢,一季度航空公司業績大幅增長!旅游、交運、乃至整個大消費的增長都讓發達國家望塵莫及!(http://weibo.com/tengtaimszq)
許小年(經濟學家):稅收來自公民的收入,征稅和決定稅率的權力當然屬于公民,或者他們委托的代表。同理,稅收如何使用的決定權也在公民。現在的問題是:1)人大將部分征稅權授予了政府;2)政府未得到授權也在征稅;3)多數公民沒把稅收當成自己的錢。(http://weibo.com/xuxiaonian)
胡宇(華林證券研究所所長):房地產壓力測試指出,如果利率上調27個基點就可能帶來房價下跌30%。加息27BP真會帶來30%下跌,誰相信?但壓力測試透露出某種心理。進入加息周期之后,如果大幅加息則系統性風險加大,若暫停使用價格工具,則或可勉強維持房價高位運行。何況最近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食品價格上行動力不足,通脹或暫緩。(http://weibo.com/hlzqhuyu)
闞治東(證券業元老):據報道:央行稱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已超合理水平,不知道合理水平為多少?或許是已超央行目前管理和運用的能力。我國外匯儲備由經營性項目和資本性項目雙順差形成,我認為,拉動內需減少貿易順差和阻止海外“熱錢”流入恐怕一時難以奏效,對于目前外匯儲備還是采取有效管理和積極運用政策才是上策。(http://weibo.com/kanzhidong)
薛兆豐(經濟學家):國內油品價格當然應該跟隨全球價格漲跌。應該反對的是(1)壟斷企業的統購統銷,和(2)壟斷企業雇員的揮霍浪費,但不是(3)壟斷企業承銷的產品的價格波動。必須分清這三點。若壟斷企業產品的價格就是不準波動,那么好,那壟斷企業豈不成了眾人應該熱烈擁戴的免費午餐之源?(http://weibo.com/xuezh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