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中學同學會聚首,被派了個講股票的題目。因為近幾年健康欠佳久已疏于此道,乃堅辭不就。無奈盛情難卻,轉念又想不妨做做好事,于是有如下的一番話:
我所謂的“好事”,是給他們關注股市的熱情潑冷水——在座的都是鬢發染霜,過六奔七的長者了。有話道“50歲前命博錢,50歲后錢保命”。到這把年紀還炒股票,把自己搞得天天緊張兮兮的,恐怕是弊多利少,沒有高血壓、心臟病也要炒出病來,又何必呢?大家還是把股票交給孩子,去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吧,股票再賺錢也比不上健康的晚年給你和你的家人帶來的幸福!”
以上所述,實在是有感而發。中國的上億股民中,老人到底占了多大的比例?這方面雖然一直未見有具體統計數字,但在我的印象中,應該有相當大的數量。這可以從我早些年到全國各地出席會議、講座所見的聽眾成分中得到佐證。老人炒股盡管有經驗上的優勢,但缺陷亦非常明顯(如精力不濟、反應遲鈍),面對股市一場場瞬息萬變、強度極高的激烈博弈,壓力承受之大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勢必損害到效益及健康。故從實際出發,老人是不適宜炒股尤其是沉迷于短線操作的,特別是對那些身患老年慢性病的人來說。因為股價的大幅波動往往刺激人的情緒異常,從而誘發疾病。
誠然,假如一個人的心態極好,他可以避免這一點。然而生活中能具備泰山崩于面前不改色的神經類型、又能擁有輸贏皆當身外事的襟懷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從這個角度可以引出我們的第三個結論:心態不好的人也不適宜炒股。
原因是:這類人容易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今天會因跌了幾個價位而耿耿于懷,明天又會因升了塊兒八角而忘乎所以;整個人的精神狀態被股價牽著跑,必然追漲殺跌,進退失據,亂了方寸,又怎能看清楚大勢、把握好節奏呢?須知炒股最重要的是心態,心態好,犯錯后能加以彌補,虧了還能賺回來。心態壞了,便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一定的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好心態是炒好股的先決條件。故此若是日常動輒情緒化,性格好沖動或優柔寡斷的人,炒股不應成為他的致富選項。
此外,由于股市涉及的面甚廣,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天文、地理……可以說是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投資者亦須相應地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知識結構比較單一,文化層次較低的人,則是不適應炒股的。很難想象,一個對世界經濟前景與國內經濟態勢缺乏起碼了解、懵里懵懂的人,能夠在股票買賣方面作出正確的選擇。
其它不適宜不炒股的情況還可以列出很多,諸如:經濟基礎較差、沒有多少余錢的人,舉債的人,忙得連每天的行情都顧不上看的人,賭心甚重,總想著一夜暴富的人……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羅列了。總而言之,凡是承受形形色色精神壓力較大的人,都不適宜炒股。原因很簡單:重壓之下,難以迅速作出快速反應與準確的判斷,而這正是股市對每一個投資者最基本的要求。
綜上所述歸結到一點,就是不是任何人都適宜炒股,尤其是炒好股的。換言之,炒股并不是一種普遍地廣泛地適合于投資大眾的致富工具。在這個問題上,過去我們的傳媒在宣傳上是有偏差的,甚至可以說是有誤導的成份;似乎是投資股市并不難,人皆可以炒之,且有大把機會發達……從而造成一種鼓吹全民皆股的輿論環境與局面。盡管形式上也提示了風險,但并沒有真正揭示造成這些風險后面的主要原因,使一些本來不宜炒股的人也擁擠到炒股的隊伍中來了。為什么歷來股市的虧損面總是那么大(包括牛市)?其中一個可能的答案是許多投資者根本就不適宜炒股。說得不好聽一些:他們是給贏家送錢來的。
積多年的經驗,可以坦率地說一句:就嚴格的標準而言,炒股是需要天分的,而天分不是人人都有的。悲哀的是:有太多的人認為自己正有這樣的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