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內股市真需要好好探究一番。就指數來看是有漲有跌,并沒有單邊下跌的態勢,但一些蹊蹺的現象卻浮現出來:一方面,上漲的個股表現出能連續漲升的態勢;另一方面,又有股票跌跌不休、大面積下挫。一般來說,連續上漲是市場強勢的表現,而大面積、大幅度下挫又常伴隨市場的恐慌,這兩種有些難以共容的現象同時出現,其間隱含的信息確實值得細細推敲。
鋼鐵股是本周拉升板塊中最大的亮點,但鋼鐵股的前景還未到樂觀的時候。鋼價上不去,鐵礦石價格還未有效下跌,電價可能最終扛不住而出現終端價格的上漲,日本地震給鋼鐵行業帶來的利多影響依然有限,這一點從寶鋼下調四月份出廠價也可看出端倪。那鋼鐵股為何上漲?我們可以說是市場對行業前景在作提前反應,但似乎有些勉強,如果再看看鋼鐵股之前銀行股的表現,市場資金的線索就清晰得多:市場在炒作超跌板塊。
拯救經濟就是在拯救股市,09年10年的大規模輸血,令到社會有相當充裕的資金,股市也成為資金的戰場。但股市正因為資金的特殊性,令到09年出現普漲之后,在10年出現了較大的分化,可以說10年是中小盤股的天下(也有可能是中小盤股走勢的轉折)。創業板的發行價過高,而市場不單接受了,還能一再追捧,令到價格可以一高再高。這時候,證監會悶頭發股票的策略奏效了,不斷的新股上市令到市場終于從量變轉向質變,“三高”狀況終難持續。雖然發行價還是偏高,但已經開始相對下降,中簽率在走高,破發股在增加,這些現象的出現與當天市場的好壞并無聯系,顯示出是新股板塊的自身現象。
與新股價格下沉相對應的是,本周暴跌的股票數陡然增加,這些股票或者受利空影響,或者并無特別消息相伴,但一般具有價格偏高、基本面不易維持等特點。這會不會是新股價格水平整體下沉開始在已上市股票中的反應?是市場整體水平下降的另一個側面?存在這種可能。
今年市場還有個特點,便是高送轉股票頓失光彩。年初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高送轉股票是一撥接一撥,但這個經久不衰的題材在幾百家新股都財大氣粗地比賽送股時,市場頓時失去了胃口,方才明白,如果法術人人都會變,也就沒什么稀奇了。于是,各家攤前的觀眾也少了,練攤的人也沒興趣了。雖然有一家在巨虧之下也敢10轉10,一時間成為最為“創新”的話題,但這種自拉自唱的好戲相信也不會持續太久。
將這幾個現象聯系起來,再看看“十二五”期間證券行業的雄心壯志,大規模的持續擴容一定會改變市場的版圖,也會改變二級市場的游戲規則,也會因此改變一些獲利的規則。投資者的一些風向需要改變了。
講完中小盤之類的股票,自然需要回到大盤股。大盤股今年的表現并不是基本面有了改變,或者更好了,只是到了講大盤股的故事的時候了。銀行股再差也還有利潤擺在那里,至于壞賬,兌現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因此也可以盡力的發揮一下。股價漲了,自然有人出來解釋,會讓上升的理由顯得充分一些。但歸根到底,資金輪動的因素在起作用。銀行股能漲,鋼鐵股也能漲。鋼鐵股的神經是被包鋼股份撥動的,包鋼敢率先上漲,背后有鐵礦石在撐腰。當其他鋼鐵兄弟一哄而上時,包鋼股份卻沒事人一樣的,動也不太動。也難怪,包鋼已經可以歸到資源股了,還跟鋼鐵股的窮哥們瞎折騰啥?!
其實,電力股也有事沒事地漲了一把,大家都是底部股,要漲就都漲,都別拉下。當然,終端電價上漲給電力股以上漲的借口,雖然幅度不夠,但終究是個好的開端。
當然,這種底部票的上漲難以持久。正因為今年看不清的因素太多,所以,趁著美聯儲正式退出量寬之前,大家都瘋一把。今年國際局勢也不平靜,中東、北非、日本,幾十年的寧靜被徹底攪了,太平年代資金優哉游哉大炒特炒的年代似乎正在淡出。
中國股市極有可能在這五年告別“新興+轉軌”,從而邁向成熟。這一過程會帶來機會和沖擊,我們準備好了嗎?這一過程已經開始了,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