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在近幾年一直是敏感而棘手的難題。受制于“市場煤”和“計劃電”的雙軌運行,相關部門遲遲未能找到解決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有效路徑,只能任由難題被無限期延后。但凡事都有極限,直到最近市場再度傳出國家發改委將對煤電矛盾突出部分地區的上網及銷售電價進行“結構性調價”,才又將這個燙手的山芋再度端上臺面。
在雙軌制下,火電企業的日子過得相當慘淡。有數據指全國五大電力集團過去三年內總計虧損達602億元。其所運營的436個火電企業中,去年虧損面已達54%;火電虧損額高達137億元,有85個火電企業瀕臨破產,占全部火電企業的19%。煤電價格嚴重倒掛,是所有巨虧之火力發電企業的主要緣由。
產煤大省山西的上網電價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火電企業虧損嚴重。截至去年,全省火電企業三年累計虧損133億元。該省的漳山、漳澤等11家主力電廠三年累計虧損97.09億元,這些企業近期為此已向有關部門提交緊急報告稱,“山西省中南部多家電廠連續三年經營巨額虧損,企業凈資產銳減,資產負債率畸高,企業買不起煤、發不起電,經營形勢惡化,已經難以為繼”。
火電企業整體虧損現象由來已久,盡管政府最后總會有不同形式的財政補虧,但是電力公司的嚴重虧損局面顯然不可持續。2003年迄今以來,煤炭價格持續上漲,秦皇島5500大卡煤炭價格累計上漲超過150%,而電力企業的銷售電價僅只上漲了32%。自今年3月23日起,秦皇島煤炭價格又開始了連續四周的淡季上漲。因為秦皇島港煤價一向被視作全國煤炭市場的風向標。
煤電聯動機制在本質上屬于電價市場化改革的一部分。因為電煤已經提前實現了市場化改革,并被證明是比較成功的。該問題又是生產資料及資源要素價格改革的重要內容,因為電價市場化改革需要觸動太多的既有利益,而并非一個電價的升跌這么簡單。電價市場化改革之所以躑躅不前,既有主管部門的主觀意愿和難處,又體現出該問題本身復雜而艱巨。
發改委曾于2004年年底出臺煤電聯動制度,規定以不少于半年為一個煤電價格聯動周期。若周期內平均煤價較前一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便將相應調整電價。2005年、2006年分別兩次執行過該政策。此后,已經市場化的國內煤價當然隨著國際大宗商品一路持續上漲,“煤電聯動”卻一動不動。我們所特有的煤電價格嚴重倒掛,便成為所有巨虧之火力發電企業的主要緣由。
電價關乎所有工商業和城鎮居民的營生成本,又直接關聯通脹走勢。在當下CPI月月走高及嚴控通脹的大背景下,上調電價既敏感更忌諱,但主管部門的“鴕鳥政策”顯然也有走不下去的那一天,只是電價已經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因為多半的火電企業似乎將要山窮水盡,若再不解決則重現2004年、2005年拉閘限電的電荒局面,絕非聳人聽聞。
多年積病之后,煤電聯動就可以萬事大吉嗎?實際情況應該不如想象中這般樂觀。就在全國五大電力集團嚴重虧損的這幾年,即從2006年至去年全國電力裝機總量從不到6億千瓦快速增長至9.62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容量達7.07億千瓦。有煤炭業的集團前高管直指,電力行業的虧損原因在于幾大電力集團裝機容量的快速增加。正是由于電力企業的快速擴張,導致了其負債的大幅增加。五大電力集團的負債率高達85%,已經造成了入不敷出的經營風險,資金對安全的投入受到嚴重影響,安全穩定運行的風險持續加大。
現在的問題難就難在,電價不上調不行。但即便是采取了煤電聯動,恐怕又會陷入究竟是治標、亦或治本?或者標本均不得治等糾扯不清的口水爭拗當中。電價倘若一旦與煤價掛鉤及聯動,恐怕就會引發CPI再度聯袂上行之嚴重預期,為政府部門和業界所忌憚。因為煤炭占中國的能源結構接近70%,而成品油、石油只占不到20%。
而且煤電聯動的動機和目標并不單一,既希望彌補發電企業燃料成本的增加,又期待能夠理順煤電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顧及到消費者的負擔、尤其忌憚CPI的上行壓力,要同時達到這幾個方向和目的皆不一致的指向,當然很難執行下去。在嚴控通脹為頭等大事之目標下,電價市場化的改革真的又回到了考驗國人智慧的關鍵節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