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總是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他們回想過去是為了找出現有模式的變革機會,他們關注細節是為了發現改進之處,他們關注未來是為了找出新的熱點與機遇。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向成功者去學習,但不是簡單模仿。只有用成功者的思想來思考問題,你才更有機會觸碰到成功。
所有基金2010年年報已經披露完畢,關注的焦點再次回到王亞偉——通過牛熊輪轉周期檢驗的一名優秀“斗士”。本文我將就王亞偉對于2011年投資策略的看法,結合近期市場所出現的“異常”特征,對于投資上的一些思路進行提煉。
股市沒有新鮮事。有句諺語,大致意思是“如果你能在這里熬上十年(還沒有被市場完全擊垮),就可以不斷賺到錢……”當然,放在任何一個行業,差不多也是這樣。盡管外在條件在不斷變化,但人與人的交易方式沒有改變,人性主導市場漲跌的規律沒有改變。人性的不變決定了市場的內在循環始終運作如常。只有通過了牛熊輪轉周期的檢驗,才有資格稱為“成功的斗士”——“不敗”比“大勝”更加長久、更有價值。通過多年基金業績數據統計,至少經歷過一次牛熊轉換周期的基金經理,整體比沒有經歷過完整周期的基金經理強。在2009年后能脫穎而出的新基金經理幾乎為零。
所以,本文著重探討王亞偉,而不是其他人。吹牛人人都會,但實力是需要牛熊輪回來充分論證的。正如巴菲特受人尊敬一樣,同時期的“股神”都隕落了,只有他還在“活著”——讓他一直屹立不倒的經驗,必然存在一些道理。
“踐行者”的思路
王亞偉是一名基金經理,不是經濟學者。他的成功在于把握市場機會的行為策略,而不是在論斷的對錯上糾結。這是“踐行者”的思路。
宏觀判斷:緊縮政策疊加效應下半年逐步顯現,通脹勢頭在下半年有望得到遏制,股市將在調整后迎來轉機。(引自華夏大盤基金年報)
這句話的重點,在于“緊縮政策影響”到“通脹遏制”再到“股市轉機”的邏輯關系,不在于時間節點。換句話說,“通脹遏制”到“股市轉機”的傳導非常直接。通脹趨勢是決定政策導向的核心因素,同時也是股市轉機的爆發點。貨幣政策與股市之間的關聯并非“關鍵”聯系,而是一個邏輯路徑的推導。認清楚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目前每一次貨幣政策出手,都成為市場上漲的導火索?
目前市場普遍預期“年中”將是2011年的通脹高點,進而,留給貨幣政策繼續緊縮的時間、空間已經相當有限。每一次利率上調或準備金率上調,在上半年來看,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為通脹高點似乎已經近在眼前。在這一的宏觀判斷下,超前反映這一預期,是機構投資人的趨同行為。不過,無法改變的事實是,“這是一次試錯”。可能對,也可能錯。所以,策略上需要做好兩手準備。
策略選擇:大盤藍籌股風險釋放充分,將對穩定市場發揮一定作用,以創業板為代表的高估值品種面臨較大的回歸壓力。(引自華夏大盤基金年報)
策略組合將整體風險控制在低位水平,那么勇于“試錯”也無妨,至少跑贏市場是大概率。
什么是進攻策略,什么是防御策略?很多時候,投資人很喜歡從品種屬性上去劃分。比如,周期性行業是進攻,非周期行業是防御;有色、煤炭是進攻,消費、醫藥是防御。
不過,按照王亞偉的劃分,高估值是進攻,低估值是防御。運用反向投資原則,回避中小盤以及醫藥、食品等熱門行業的高估值品種,針對市場由于過分關注政策而導致的錯誤定價現象,發掘被忽略的行業里的優質公司。
一個策略,沒有辦法在實施之前去論定對錯。至少,從剛剛過去的一季度來看,王亞偉的策略是成功的。
華夏旗下各基金年報中提及的行業,“供求形勢較好、估值便宜的部分周期型行業例如水泥、家電”,“金融、地產行業盡管存在資產質量、利率自由化、政策調控等負面因素的影響,但低迷的股價已經相當程度上予以了體現,有存在重估的機會”,在近期行情中都有出色的發揮。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策略并沒有“休止符”——即并非短期行為,而是基于全年宏觀趨向的策略選擇。
估值修復,還是價值回歸?
對于藍籌股“復興”,市面上存在兩種解釋。
其一,這是估值修復。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創業板、中小板股票在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支撐下持續走強,估值水平大大高于市場平均值,而大盤藍籌股的估值水平不斷下移,已接近歷史最低端。因此,短期內存在估值修復的必然需求。
其二,這是價值回歸。中國經濟整體運行態勢仍然是穩中有升,大盤藍籌股由于資金充裕度不高的原因,遲遲難以被市場追逐,內在價值被極度扭曲。因此,中期內價值回歸之旅已經上路。
兩種解釋的方向趨同,都是上漲。差別在于一個是短期、一個是中期。我的看法是,“如果解釋有用,還要預測做什么?”上述解釋無非是“表面趨勢”下的邏輯分析,任何時候都有道理,但無非預測何時修復、何時回歸。而“潛在趨勢”是——到了牛市的第三個年頭,小型股票表現好于大型股票的可能性就只剩下一半了。這一轉變在美國市場正在發生,我相信,在中國,在A股市場,這一轉變同樣也會發生。
什么樣的解釋更合理?——對于“踐行者”而言,不是最重要的。如果目標是預測“唯大而美”何時開始,答案顯然只有一個——已經開始了;如果目標是試圖搞清楚“唯大而美”出現的最佳解釋,那么等待這一周期結束的時候,才能有充分的論證。正如,“牛市存在”被充分證明,且被大多數人欣然接受,往往也是結束這場鬧劇的時候了。
知易行難。分析與策略的結合部,往往是最難體會的“關節”。本文立意就在于,通過分析王亞偉的宏觀判斷到策略執行的選擇,來打通由上至下的邏輯鏈。站在王亞偉的角度來看待分析與策略的結合部如何貫穿。希望如此解讀,能夠喚起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成功與失敗就像兩座港灣,中間只隔著一條河。若你愿邁步,這條河是那么的窄,一步便能跨過。若你始終猶疑,會發現那條河是那么的寬闊,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