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5月底,因涉嫌嚴重經濟違紀問題,中山市原市長李啟紅被宣布接受組織調查。“李啟紅案”于本周在廣州開審。據稱李氏被控“內幕交易罪、泄露內幕信息罪、受賄罪”三項罪名。同案被審的,還有她的丈夫、弟弟和弟媳及中山公用數名前高管共計十名被告。該案亦開內地現職高官因涉嫌股市內幕交易被查處、并被追究刑責之先河。
據查,2007年,李啟紅作為中山市當時的主要領導,直接負責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山公用籌備資產重組一事(股票當時簡稱“公用科技”)。在該公司即將宣布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的“停牌”之前,涉嫌與家人利用他人賬戶先行秘密建倉,合計投入669多萬元,共購入89.68萬股公用科技股票。當年8月20日,公用科技復牌交易,至9月10日收盤,股價出現連續14個漲停,累積升幅高達280.20%。李家所掌控的股票賬戶上,不到2個月,其賬面收益就多達1983多萬元。
這一單內幕交易大案中,資產重組的公司方公用科技及其控股大股東、相關的當事方如中山市國資委、為重組案而專門設立的中匯投資、以及負責設計和實施重組案的主要操盤人等,全部都在李市長的轄下。重組的全過程及主要脈絡,在當時全部都要向李市長如實匯報。在向證監會匯報重組方案時,也是由李市長親自率隊。正是她憑借著所掌握的強大話事權,通過對各種資源的分配調節,達到符合家族利益需要的政策導向。
現在深滬證交所的計算機后臺,應該很容易察覺類似這種在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案宣布之前就先行大量買入及賣出的違規操作痕跡。現在的涉案官員,為規避監管、逃避打擊,往往借助或指使其他人間接進行證券交易,以掩人耳目。同時,有意提供內幕信息也成為一些不法分子拉攏官員的新形式,股神的金手指就是這樣造就。全球的投資大師倘若有知,應該都會自嘆弗如。
監管當局去年在打擊股市內幕交易方面有兩大重要信息出臺。一是去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明確了操縱證券市場和內幕交易的立案追訴標準;二是11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由證監會、公安部、監察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預防腐敗局五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的意見》,就打擊內幕交易發出了最高級別的指令。
這其實是在告訴市場:一、政府高層多部門對合力聯手打擊股市內幕交易,已經形成共識。盡管這對A股而言太有姍姍來遲及來之不易的意味,但還是畢竟來了。之前A股的內幕交易案件頻發,投資人對監管當局的眼開眼閉和無所作為頗有微詞。據筆者所知,造成這種局面至少有三大原因,即監管理念、監管權力、監管手段皆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和需要。
一些太過簡單的例證就是,1998年12 月29日《證券法》獲全國人大通過之初,據說證監會的稽查機構連查封涉案人銀行賬戶的權利都沒有,因為這些權力主要集中在法院系統。證監會的稽查局更像是花拳繡腿,難以構成巨大的威懾效應。但從去年政府系統的這兩大信息相繼出臺來看,過去這種弱勢監管的被動、尷尬局面應該正在被扭轉、并在強化。李啟紅恰好就是在去年5月29日下午,被中央紀委直接帶走,即在高檢和公安部的立案追訴標準出臺之后。
二、打擊“內幕交易”已經從涉案的政府高官直接開始查起,這比直接查處一個上市公司高管的“內幕交易”案之影響和效果要大得多。市場經濟之下,信息就是資源,亦是財富,更惶論股市內幕信息。據稱李市長身家已過20億元,此一役其李氏家族雖只動用了不足700萬元,就輕輕攫取了近2000萬元。倘若她要是敢動用7000萬、甚至7個億,其非法收益恐怕就應該是天文數字。
在近日召開的“內幕交易認定與處罰專題研討會”上,證監會高官就透露,“并購重組是內幕交易的易發區、高發區;內幕交易涉及相當級別的黨政干部”。這就自然讓人想起,除了這位女股神之外,還有之前南京市經委主任涉嫌高淳陶瓷內幕交易案獲刑5年。以及韶關市的“股神”副市長動資60余萬購買西飛國際,短短11天獲利超過17萬。此后不久,這位副市長便到西飛國際重組后的中航飛機做了副總經理,卻又無法自證清白等。樁樁件件都讓我們看到了高官與內幕交易之間那種難以割舍的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