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年代,其實想出名似乎很容易,只要發一些挑戰大眾良知、道德或其他美好情感的言論便足矣。京城知名學府北師大管理學院教授、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發微博,要求學生40歲時必須賺足4000萬,否則就不承認師生關系,一時亦引發熱議,董藩也上了不少媒體新聞的重要版面。
在他看來,金錢是代表著成功,好的一面在于,他認為有了賺足夠的金錢,且在合法前提下,可以帶來GDP,就業,稅收,亦是為社會做貢獻。并且認為恥于談錢,是虛偽造作,故作高尚。這點估計大多數人也認同。
惡的一面在于,董教授將本是追求生活質感的手段之一——金錢變成了終極目標,在本該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保持堅定寧靜內心的校園凈土中,將自己狹隘短淺的價值觀強加在學子身上,毀掉的或是這些本可以追求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主流公民的生活方式,更糟的是,他強化了在這個時代由經濟發展程度決定的本已經過分的對于金錢的認可和追求。這個世界又多了一些糟粕。
我們追求金錢,目的是為了擁有自己希冀的美好生活——這不能由存款數字、房產數目或者股票、黃金來衡量。沒有人會擁有億萬財富但失去健康而感覺幸福,也沒有人會因為住著超級豪宅卻眾叛親離而感覺溫暖,當然,或許真有葛朗臺式的人物。
金錢是財富的一部分,遠不是全部;投資是積累財富的方式,但決不僅僅是投資金錢。
某次聚會,有一個主題是大家分別談談自己在投資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有人說自己投資房產成功的故事,有人說自己試水期貨的悲歡離合,也有人說在股市中的慘重損失。有一位朋友,卻說起自己父親的故事。當年,他的父親由于政策的原因,一直遠在新疆工作,已小有成就,但自己和母親則遠居上海。在他五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毅然決定,放棄他當時即將升遷到的一個相當高的職位,回到上海和家人一起生活,沒有工作,沒有房子,只有團聚和親情。他覺得,這是他父親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投資,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投資。
事實上,人生中最主要的、決定命運走向的投資,往往都不是金錢方面的投資。或許是我們投資自己,決定出國深造;或者是決定投資婚姻,將生活重心移至家庭;再或者是投資心靈,致力于慈善、環保事業。
我們在買賣一只股票時,戰戰兢兢,如臨大敵,但想一想,很少有人會因為某一次投資行為徹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只是投資習慣。
我們認識到金錢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學習投資。而在這方面的投入的成本,則和我們認為的重要性成正比。
如果認為投資(這里指市場投資)是畢生的事業,那么自然要全身心付出,變成那個隨時隨地都在關注全世界每個角落動向的華爾街精英;如果只是為了物質財富保值增值,那么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設定好目標和操作模式,照章辦事就好;如果對此不感興趣,覺得工資夠吃夠用,樂得輕松逍遙,也未嘗不是好選擇——唯一的評判標準只在于自己的內心感受。
我有一位阿姨,吃素念佛。不在意任何外表形象,卻極為注重健康生活。每個月一兩千的退休金,十年沒有買過衣服,但可以買幾千元的鍋具,一百多元一斤的紅棗、核桃,或者有機食材。在她看來,家人的健康最重要,其他都無所謂。
她常常說,過去的生活雖然窮,但很開心;現在的人東西多了,但不開心了。她不要求自己的兒子賺什么錢,哪怕做個看門掃地的,不要太辛苦,平平安安的就好。
也許她有些觀念我不認同,但我總是很佩服阿姨可以做到內心的專一寧靜。竟然真的不受外界物質的紛擾,安心于自己認定的生活,享受自我的樂趣,熱心家人,勤勞心善。
如果說成功的標準是財富,那么財富的定義有很多,既不是變得有錢,亦不是成為高官,其實也不是一定要成為一個志愿者、慈善人士,為他人無私奉獻,而是能夠實現內心和現實生活的統一。
當你的實際生活正是內心所期待的,不管是流浪天下,或是成為富豪,或是平凡普通,你已經擁有了所有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