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側重于闡述宏觀背景的未來特征及其影響。
海外關注重點:流動性進一步寬松
海外市場層面依然是緊盯流動性拓展趨勢,而不是緊縮預期。2011年上半年要關注的機遇是,國際資本從美國債券市場流出,進一步推升美國以及全球高風險資產的價格;同時要關注的風險是,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警惕國際資本“回流”美國,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局部”出現系統性風險。盯住美債市場的波動,全球金融市場集體出現資金退潮的系統性風險將能夠提前預知。
2011年美債市場所流出的資金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后推動力”。這一點認知如果不清晰,我們將失去衡量對錯的評估基準。經歷了QE1(第一次量化寬松)、QE2(第二次量化寬松),2011年支撐全球市場繼續攀升的“能量來源”,主要是美債市場所沉淀的大量資金。
最新出現的變因是,日本大地震引發日本央行緊急投放巨額流動性,進而觸發流動性“寬松三期”(QE3)。這使得美債市場的指標趨向可能在短期失去指導意義,但就全年趨勢而言,美債走向仍是發現系統性風險的前瞻指標。
預測層面的分析相對糾結。
——新興國家以及歐洲部分國家,紛紛開始“收緊”貨幣,以對抗不斷蔓延的通脹“流感”。以我的個人經驗來看,全球投資人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中、美兩國的通脹形勢,它們的動態對于全球金融市場的主要趨勢才舉足輕重,其他國家的通脹形勢惡化都不足以扭轉投機資金追逐高風險資產的熱情程度。
——美聯儲未來升息的短期預期悄然升溫。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執行意圖一貫非常透明,揣測美聯儲加息時點,實際操作意義不大。一旦要加息,美聯儲會提前數月連續“明示”市場,使得預期提前消化。這一點與神出鬼沒的中國央行有顯著差別。揣測美聯儲升息,進而擔憂流動性變化,以此指導A股操作——從歷史經驗來看,這條邏輯鏈太長,實際操作意義不大。
——大多數投資人對于日本政府未來持續“放水潛力”存在不同程度低估。相對于憂慮美聯儲升息,對于第二個“美聯儲”(日本)的出現缺乏足夠心理預期,將更能夠在短期內影響國際金融市場趨向。無論出于壓制日元升值沖動的目的,還是保障國內股市、債市不爆發系統風險,以及為幫助日財政部災后重建籌措“低息”資金……進一步大幅投放流動性,是日本央行的唯一選擇。
當市場逐漸看清日本央行的“放水潛力”,QE3的市場效果也將就此開始顯現——未來A股泡沫性上漲的趨勢應與全球其他股市方向趨同,只是空間上受制于“寬松期”內中國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
2011年A股的外部風險如何防范?盯住美元、美債,你就不會成為裸奔者!
國內關注重點:通脹演化趨勢
國內市場層面要緊盯“通脹”背景演化,避開貨幣預期“混亂”,抓住資金“潮涌”時機。A股面臨的機遇是,正在攀爬“wall of worry”(憂慮之墻),伴隨著通脹憂慮逐步緩解,A股市場將表現出可持續性的上升趨勢。同時面臨的最大風險是,群體性行為從焦慮轉換為恐慌,觸發惡性通脹,使得中國經濟陡然“失速”的風險大增。
如何判斷“機遇”轉化為“風險”的拐點?盯住A股內部資金流向,意味著當恐慌發生在A股之前,“資金退潮”的系統性風險將能夠提前預知。
2011年政策動向的核心目標是“防通脹”。這一點認知如果不清晰,我們將失去衡量對錯的評估基準。無論是加息周期的啟動,準備金率的一再提升,還是公開市場的貨幣回收,這些政策手段的核心目標,在當前階段是“唯一”的,而不是常規所談及的四個宏觀目標。“高通脹”是2011年中國經濟特征的標注,這是普遍共識。因此,判斷貨幣政策階段性“從緊或放松”,缺乏中期指導意義。
換言之,通脹一日不退,貨幣一日不松。問題是,即便存在“通脹一日不退,貨幣一日不松”的認知,仍然不可避免出現貨幣預期“混亂”——“從緊或放松”的評估標準不一造成混亂。
貨幣預期處于邏輯推導鏈中段。即推導鏈前端是通脹形勢,后端是市場趨勢。當通脹形勢處于平衡期,對于貨幣政策手段的理解會出現分歧——一部分人會傾向“從緊”的延續,另一部分人認為“放松”就要來臨。后段市場趨勢判斷會因為“中段貨幣政策分析的分析混亂”而出現混亂。
一分為二來看,“從緊”延續沒有錯,“放松”也可能是正確的,看你用什么標尺來衡量。如果把貨幣政策的操作方向“僵化”作為操作策略的貼身指引,很容易發現,一個升息周期的開啟,往往持續2-3年,準備金率的提升在未來一年內也很難看到“拐點”。繼續推導下去,會得出什么結論?不言而喻。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A股中長期趨勢判斷由此很容易得到合理推導,但也容易失去發現“拐點”的機會——這恰恰是,投研機構不可能放棄的研究目標。因此,2011年年初連續數月CPI保持在5%附近,令宏觀分析人士對于未來趨勢失去方向,是必然發生的事件。
等待資金“潮涌”時機
如果認為中國經濟必然出現惡性通脹,大可遠離市場,不看就行了?,F實是,大多數愿意等待“更壞”事件發生的投資人已經遠離,因此,A股才出現了攀爬“wall of worry”的行為。
以靜默的心態看待市場,會發現,過去兩個月A股比我們想象中要“強硬”許多——歷史告訴我們,這是牛市初期的典型特征。為什么會這樣?牛市從來都是誕生在悲觀中,死亡在樂觀中。就這么簡單。悲觀的人始終站在市場之外,沒有做空工具讓他們進行情緒宣泄。樂觀的人一點點遞增,盡管不堅定,但試探性買入會逐步推高市場價格。一旦宏觀形勢出現一些好轉,市場反應往往會令我們大吃一驚。換言之,A股市場的“中期拐點”必然發生在“通脹拐點”之前,發生在“政策執行拐點”之前。
客觀上,我并不認為自己能夠率先于市場、率先于決策層發現“通脹拐點”,因為沒有足夠客觀的數據。但我相信,有足夠能力去判斷“市場拐點”是否成立?!這僅僅需要持續性的觀察就可以了。
無論市場是否錯判通脹形勢,錯判政策趨向,新增資金都將會給你一個確定性收益。作為一名投資人,完全可以通過策略來鎖定風險邊際,而無需在意最后結果到底是什么?客觀上,沒有必要否定牛市正在發生,因為牛市只有走出來才知道,而身處進程之中,看到的更多是迷惑。
回想2009年,難道不是這樣演繹……
錢來了,是硬道理。過去三年,真正值得交易的時間只有十個月——2008年只有9月中旬與11月中旬兩次脈沖流入,全年無行情;2009年1月開始,迎來了第一波資金流入,市場漲勢持續到2月中旬,一個半月漲幅500點;2009年5月開始,再次迎來了一波強有力的資金流入,市場漲勢持續到7月底,三個月漲幅1000點;2009年10月開始,迎來當年最后一波資金流入,市場漲勢持續到11月底,兩個月漲幅400點;2010年2月開始,迎來了第一波小量資金流入,市場漲勢持續到3月底;兩個月漲幅200點;2010年9月底開始,終于迎來了當年最兇猛的一波資金流入,市場漲勢只持續11月上旬,近一個半月漲幅500點。按照資金流入時間來劃分行情操作時段,而不是按照行情自身的波動趨勢——從結果來看,對于任何投資人來說,都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策略。
目前的資金觀察數據顯示,目前尚處于資金“潛伏期”,按照歷史可借鑒規律,2-3個月左右或將出現“爆發”。一旦爆發,發生急升,時間周期約1個半月;若采取波段上升,時間周期為3個月。這意味著,在未來半年左右的時間內,A股出現一波暴漲的概率正在疾升。
綜上所述,緊盯通脹背景演化,避開貨幣預期“混亂”,抓住資金潮涌時機——我認為,做好了這三件事,戰略上2011年就沒有不可預見的困難,執行層面上,沒有什么內部風險不能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