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興起一本名為《無價》的新書,我翻了12 頁,就確定這是本好書,因為它能引發我們對于價格的思考。它認為定價其實和成本沒有關系,完全是一場心理戰。所謂價格,都是消費者的一場集體幻覺,和產品的實際成本沒有必然聯系,而是同購買者所設想的成本存在關聯。按照這個邏輯,或許我們可以說,股價與所謂估值或許沒有關系,而是一場心理戰。價格只不過是投資者的一場集體幻覺,同他們所設想的故事有關。
對于股票的定價,一般有絕對估值與相對估值之分,絕對估值注重現金流,往往用未來現金流折現這類或近似的方法,能夠給一只股票計算出明確的價值,而理論上價格則應向這個方向回歸。而相對估值,則是我們常用的PB、PE 之類,其實是與絕對價值相反的過程,用價格除以預期的收益,來衡量估值高低,實際上已經把價格內化了。
絕對估值有著明確的結果,即股價應該是多少,但是前提往往很模糊、很隨意,比如期限的差別、現金流的差別、貼現率的差別,任何一點變動,都會導致估值的劇烈變動。而相對估值則有著明確的價格,因為價格是事實的,是既定的條件,但估值卻是模糊的,因為它的比較基準往往是歷史或者同類公司,而這些基準本身就是個變量,所以你會看到相對估值往往是一個模糊的區間。
對比之后你會發現,所謂絕對估值與相對估值問題不過是個悖論,只是前提或結論的不同角度而已,只是由估值到價格,或是從價格到估值的方向不同的游戲。而我們卻往往執著在估值方法的玻璃窗里,看得見光明,卻沒有出路。
其實,我覺得,沒有什么絕對的東西,估值沒有絕對,價格更沒有絕對。
股價,即股票的貨幣價格。貨幣即是度量衡,據說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所以中國才有統一的價值衡量體系。金屬貨幣,本身就存在價值,所以被稱為硬通貨。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卻含有國家信用的隱含價值,至少是這種隱含價值的體現。由于貨幣本身具有或隱含的價值,意味著價值的貨幣價格本身就是相對價值的體現,所謂絕對價值也是相對的。因此,估值方法只有相對,而不應絕對。正因為如此,人們在衡量任何一種物品價值的時候,會本能的尋求衡量坐標,以幫助確定價值。而相對估值的坐標,可以是同類價格,可以是歷史價格等等。
舉例來說,想要確定一只新發行股票的估值,我們往往傾向于在市場中尋找行業、規模、主營業務等相似公司的估值出來,作為價值坐標,用于確定新股的估值區間,這就是同類坐標。在判斷一只股票的估值處于高估或低估時,我們則習慣于把它的估值走勢圖拿出來,看一下目前處于高低哪個區間,如果在高區間,則慌忙賣出,在低區間,則撿到寶,匆忙殺入。還有的則是以上兩者的結合,比如一只小股票,對它而言最好的故事是成長,如此則可找出同行業的老大,以其作為坐標,判斷如果這只小股成長為行業老大的規模需要多長時間,會有多少盈利,該給多少估值,價格會翻多少倍。
相對估值的坐標還可以是非數量化的東西,例如我非常關注的投資者情緒,市場情緒高漲,投資者給予的估值往往更高,比如2007年,都已經透支未來幾年的盈利了,而相反,市場情緒低迷,投資者給予的估值往往更低。比如銀行股,整體行業增長的放緩是導致估值中樞下移的主要原因,但低迷的投資者情緒也是重要原因,一旦情緒恢復,所謂的增長放緩也就是浮云。這里說句題外話,據說有外資機構調研國內經濟學家對今年貨幣緊縮政策的預測,結果是平均預測今年會加7 次存款準備金。這樣的結果使我很高興,因為我知道,經濟學家是比散戶更加具有動物精神的一類人群,他們這么悲觀,那就說明悲觀該到頭了,我開始對市場樂觀。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是相對的。這是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找到一個絕對的價值坐標。而我們在判斷事物時,本能的就是參照同類,參照歷史,所以相對價值覆蓋了所謂絕對價值,成為價值衡量的主導。
而就是因為相對價值的主導作用,導致事后看來非常清楚的非理性行為,在當時看來都是理性的。比如熊市中的低價不買,牛市中的高價不賣。大家都熟悉的“郁金香事件”,現在被譽為最早的金融泡沫,其瘋狂程度令人驚奇,但在當時的參與者來說,參與泡沫才是最理性的行為,不參與反倒是傻瓜。這就是因為整體氛圍的影響,使得當時的相對估值的坐標發生極大變化,參與才成為理性行為。所以也可以說,泡沫破滅,是當時估值坐標崩潰的結果,新的估值坐標要遠低于泡沫坐標,自然新泡泡代替舊泡泡,小泡泡代替大泡泡。
了解了相對估值的機理,我們會發現,要尋找投資機會,或許可以著眼于價值坐標的變化,價值坐標變化,就意味著相對價值本身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往往是對股票估值的系統性修正,這里面的機會往往非常深遠。比如資產注入的故事,之所以存在暴利機會,就是因為注入資產必然導致估值體系發生變化,一是估值坐標變化,需要依據注入資產類型發生改變。二是由于估值坐標變化,使其要講故事發生變化,比如以前講的是賣腦白金的故事,現在正在講的是資產注入,未來講的或許就是征途游戲的故事了,故事變了,估值水平當然也就變了。
拿上文提到的郁金香泡沫的故事再說一下,當郁金香開始受追捧時,估值坐標就已經發生變化了,之前是用花的估值坐標,而現在則用的是靈芝人參的坐標,再深入下去則用的是黃金的坐標,伴隨這樣的估值坐標變化過程,郁金香球莖的價格瘋狂上漲,以至于最后郁金香本身成為了估值坐標,想象一下,當時有沒有可能說一個荷蘭盾價值幾萬分之一郁金香球莖呢?如果泡沫不破滅,我相信這是非常可能的。物極必反,當郁金香泡沫破裂后,估值坐標迅速修復,幾乎頃刻間回到花的估值坐標上來,并且由于恐慌情緒和下跌慣性,最終的估值已經跌破花的估值坐標,改用大蒜的估值坐標了,畢竟據說郁金香的球莖是可以吃的,不是有故事說,當時有人把一位商人的球莖誤當作大蒜吃掉而遭到起訴的么。
到這里,我們或許可以領悟得到,所謂絕對估值、相對估值,其實都是一個個用同類估值、歷史估值等相似模子刻畫出來的故事。而賺錢的故事與虧欠的故事之間差別或許在于,它們是否會造成估值坐標的巨大變化,越是巨大的變化,越是意味著巨大的機會。畢竟相對于資產注入這類故事來說,一個公司下一季度的盈利多少的預測可能不能幫我們賺到錢。
或許,只有估值坐標才是估值方法的本質?不知道,但至少可以確定,估值坐標的故事,才會是真正有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