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3月23日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上對于中國的利率水平表示,“有人說中國是負利率,但我認為這個水平很舒服,太高了會吸引熱錢”,他進一步指出,實際利率水平要放到中長期的時間段來看,目前中國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貸款利率也有6%以上,相對其他國家的低利率或者零利率,這個利率水平“很舒服”。
語出驚人,網上一片嘩然。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歷史的貧窮因素使得中國老百姓歷來養成了良好的“好存”習慣。近年來物價的上漲讓老百姓對“負利率”的認識逐漸深刻,無奈,在投資渠道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資金最終還是選擇留在了銀行。負利率下,恐怕“舒服”的是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以及龐大的銀行體系,而處在資產泡沫邊緣化的普通百姓卻是受盡了高通脹之苦。
倚靠息差收入的銀行高利潤
2005年以來,中國銀行業可謂賺的盆缽滿體,據wind數據統計,2009年已經上市的15家商業銀行(農業銀行除外)凈利潤之和達到4425億元。即使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危機,中國銀行業依然全球一枝獨秀,令全世界的金融大鱷們瞠目,2009年15家上市銀行實現了平均15%的凈利潤增長。中國銀行在3月25號的年報中顯示,凈利潤突破千億元,并指出未來兩年無股權融資計劃,在央行流動性日趨收緊的預期下,更加顯示了中國銀行業對于未來中國銀行業盈利增長的預期。
由于諸多因素的存在,息差收入歷來是中國銀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以中國銀行2010年業績為例,全年實現利息凈收入1939.62億元,同比增長了22.08%;非息差收入為828.55億元,同比增長13.01%,在近年來一直強調希望通過擴大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的市場環境下,利息凈收入的增速明顯高于非利息收入的增速。尚未公布年報的工商銀行在2010年上半年則就已經實現了1433.12億元的利息凈收入。“負利率”下銀行的高息差收益,為中國銀行業2010年巨額凈利潤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而生息資產來源則主要是廣大百姓存在銀行的資金。
最終買單人——老百姓
2007年資產價格大幅上漲,貨幣貶值,房價高企。歷經2008年金融危機,資產價格在小幅下滑后,在全球各大中央銀行的救市政策下,流動性泛濫,隨后資產價格屢創新高。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物價的持續攀升,貨幣的持續貶值,雖然要承受負利率,銀行仍然是資金的“安全保護傘”,資金流向的首選。
相對其他國家的低利率或者零利率,這個利率水平“很舒服”,恐怕更多的指的是美國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美國的基準利率一直維持在0%-1.5%,美國的利差是1.5%,而中國政府則規定:中國的利差不能低于3%,壟斷經濟下的必然產物便是中國銀行業的高額利潤,銀行家們的豪言壯語及普通百姓的愁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