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發展總是與通用、杜邦、寶潔、微軟、谷歌、蘋果等這些偉大的名字相伴。這些公司通過它們鋪向全球各個角落的產品,成就了名符其實的商業帝國,影響力及版圖甚至超過了美國。
現在,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在財富500強名單中,有超過70 家公司來自新興市場。2000年時,大概只有19家。而伴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新興國家的公司正在向以歐美公司為代表的領導者發起挑戰。而這些變化將改變中國、新興市場甚至是全球的格局。
BCG根據營業收入以及國際影響力,每年排出前100家新興市場的“國際挑戰者”(Globalchallengers)。這一榜單可以幫助我們跟蹤這一趨勢。
從這些公司的表現來看,它們的成長性遠超過國際同行,并且保持了較好的盈利能力,并采取了海外并購行為加強市場影響力,為股東贏得了優質的回報。“挑戰者”的成長性毋庸置疑。
從行業的組成來看,大多數公司集中在工業品領域和工程服務領域,合計占比55%,終端消費占比較小。因此,在工業制造以及工程服務領域,新興市場國家的“挑戰者”已經對發達國家的“領導者”形
成事實的威脅,而在消費領域,還是發達國家更勝一籌。
具體到中國,在全球“挑戰者”中,中國占據33席,占比高達33%,這基本和中國在全世界經濟的地位相匹配。
中國“挑戰者”大多為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
繼華為、中興后,近年中國“挑戰者”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中國建筑承包商的迅速崛起。過去10年間,中國建筑行業在海外實現了年均29%的高速擴張。在最近的全球建筑承包商排名中,中國公司占據前5名中的3席,前100名中的19席。其迅速發展的原因和華為一致:1、成本優勢: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總是中國企業的核心優勢。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中國國內設備商提供的更為便宜的施工設備。2、國內的項目經驗豐富:奧運會、高鐵等國際大項目為其提供了運營國際大項目的經驗。3、國家支持:國內銀行的貸款支持以及我國和非洲、東南亞等國的友好關系都為建筑承包商的擴張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這些都和我國體制以及國內以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有著莫大的關系。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國家支持下的投資型的海外擴張應該還將持續,而投資相關的傳統產業則有望通過海外擴張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具體而言,高端設備制造如高鐵、航天航空等正將逐漸具備之前列出的三大優勢,有望成為下一批“出海者”。
擁有全球1/4消費者的中國企業在消費領域并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在國內享有盛譽的雙匯、蒙牛等公司未能名列“國際挑戰者”——沒有成功地實現海外擴張。而它們的印度和巴西同行已經先行一步,成為了全球舉足輕重的消費品制造企業。比如,印度的GrupoJBS公司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肉類加工商,在美洲,亞洲等非國內收入占總收入接近50%。而這一切是否會隨著中國未來國內消費市場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