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破窗謬誤”與禍福相倚之辯
“3.11”日本大地震發生以來,市場關于災害對日本經濟的影響莫衷一是,形成鮮明對立的兩派觀點。
一派觀點從禍福相倚的經典哲學出發,認為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往往是短暫而有限的,災后重建將會有力地拉動日本經濟復蘇,短期的災害損失將會被隨之而來的經濟增長收益所彌補。美國前總統經濟顧問薩默斯(Larry Summer)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而另一派觀點認為,日本將從災害重建中受益這種觀點,無疑有悖于經濟學家巴斯夏(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的“破窗謬誤”(broken window fallacy)?!捌拼爸囌`”認為把窗戶打破,然后雇用玻璃工人來維修,并不能增加整體財富,因為市民們把錢花在了維修上,而不是其他地方。災后重建,并不能從根本上增加就業,提振經濟。
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理清思路:
首先,如果僅考慮單純的地震和海嘯災害,這種爭辯的確有很大的商榷余地。短期來看,如果以GDP 增速來衡量經濟增長,禍福相倚的觀點不無道理,因為GDP 計算的是經濟增加值,是流量,不包含戰爭或自然災害造成的存量損失,特別是在一個國家居民儲蓄率高,投資和消費傾向不足的情況下,戰爭或自然災害后,短期會促進投資和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從1995 年阪神地震的經驗來看,大規模的災后重建,的確有力地刺激了日本經濟復蘇。但從長期來看,無論對個體還是國家來說,戰爭和自然災害造成的負面影響并不會因為經濟增長而修復。因此,具體問題還是要具體分析,例如,2002年日本名古屋大學經濟學教授Hideki Toya 等就發表了一篇論文《Do natural disasterspromote long-run growth?》(《自然災害會促進長期增長嗎?》),區分了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影響。通過對89 個國家數據的實證分析,他們的結論是,偶然的地質災害(比如地震、海嘯等)對長期經濟增長完全是負面的,而高頻率的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比如洪災、旱災等)雖然會損害實物資本,但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力資本的回報率,加快人力資本積累以應對多發的災害;另一方面也會加快實物資本存量的更新速度,由此推動技術進步,自然災害在推動經濟長期增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又如夏威夷大學經濟學教授Ilan Noy 在《經濟學人》(Economist)發表文章指出,“除非巨大的自然災害引發激烈的政治革命,否則即使考慮到自然災害的直接成本和重建費用,也不會對經濟產生持續的負面沖擊”。
跟著就衍生出第二個問題,本次地震與阪神地震到底有多大的可比性。具體地講,兩次地震的損害程度和重建支出對GDP 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的不同?現時日本的經濟狀況與當時是否有本質的差異?此次災后重建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否更復雜、更嚴峻?
其次,如果在一個國家的范疇之內,“破窗謬誤”與禍福相倚的爭論還有商榷余地的話,突破國界來看,戰爭或自然災害的確會拉動其他國家的經濟增W7iiNIPLuQDpx5wDG6N8Dg==長,比如,日本和美國都曾分別受益于兩次世界大戰。受災國的供應能力下降,短期內無疑為競爭對手提供了更多的市場空間。
然而最后,也是最關鍵一點,這次地震疊加了核危機這樣一個意料之外的事件,使得災害的性質徹底發生了改變。因此對于本次地震影響的評估,也應當超越純粹的“破窗謬誤”與禍福相倚之辯。地震和海嘯的影響是直接、一次性和短暫的,基礎設施幾年之內就可以基本修復。但核泄漏的影響很可能是深遠、持久和不可復原的。由此帶來的生態危機以及核電危機對于日本電力供應的長期影響,都可能會造成外部需求和潛在產出大幅下降。然而歷史上的幾次核泄漏事件,對于此次核危機卻缺乏直接的參考價值。震后一周,隨著核危機的風險逐步顯現,市場對日本地震影響的評估也逐漸轉向負面。
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
——警鐘再響25jBqo0xaomm6AG6WOVGXw==,為誰而鳴?
如果說次貸危機為全球各國提示了金融風險,歐債危機凸顯了公共財政風險,中東北非危機警示了社會矛盾激化以及能源安全的風險,日本地震引發的核危機則為世界各國的核安全再次敲響了警鐘……
日本經濟雖為第三大經濟體,GDP 約占全球經濟8.7%,但是日本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10 年都比較低。根據美國咨商局的數據,在2000 年-2008 年期間,日本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0.1 個百分點。即使日本大地震使日本經濟增長降低一個百分點,其對世界經濟復蘇的不利影響也是十分有限的。日本制造業在世界經濟中占據突出位置,生產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半導體,以及份額可觀的世界最先進機器設備和太陽能電池板。災難發生后,日本汽車、鋼鐵、釀酒和造紙等行業大范圍停產,何時恢復生產不僅取決于廠房修復,更取決于電力供應等其他因素。從短期來看,主要是生產能力的損失,和供應鏈的破壞造成的價格上升。生產能力損失和供應鏈的破壞,對外的影響主要是日本的出口,特別是零部件的出口。
日本災后重建對于基本建設的材料,比如鋼材、水泥、木材以及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短期內日本無法靠國內供應的增加來滿足,這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對日本的出口將因此而增加。
日本很多企業停產后,國內對一些原材料的需求下降,這對全球大宗商品不斷漲價的趨勢有一定抑制的作用。鐵礦石、煤炭以及其他有色金屬價格都可能有短期的下降,而短期內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有助于緩解歐美、中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此外,作為世界第三大原油進口國,日本多個行業停產以及五家煉油廠關閉三家,使原油短期需求銳減。
日本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去年中日貿易額約3000 億美元,占中國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約10%,對日本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8%左右,而中國13%的進口來自日本。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2010 年中日進出口貿易總額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量比重分別高達22.1%和19.4%。中國對日本的出口稍多于進口,處于輕度貿易盈余狀態,中國對日本出口以原材料、半成品居多;而中國從日本進口以汽車機械電子等為多。中國對日貿易順差最大的是紡織品,逆差最大的是機械和電子設備。
從理論上說,當貿易伙伴國發生突發災害時,我國的進出口均會受到負面影響,該進口的無法進口、該出口的無法出口,所以貿易和經濟會因此而受到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工業產出活動和物流運輸的負面沖擊上,除此之外,旅游相關領域也會受負面影響??傊?,總體的經濟活動受負面影響,但程度并不大。中國作為日本進口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以及紡織品類產品第一大來源國,分別占據45.6%、24.8%和77.4%的市場份額,本次地震后重建過程中產生的新增市場需求將拉動中國的相關產業的增長,震后重建尤其對鋼材、機械及建材的需求將明顯增加。
日本核泄漏造成的核危機,引發了人們對于發展核能的質疑,也再次為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一系列的核事故告訴我們,發展核能,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因此,對于核安全,應該引起全世界國家的重視。核能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任何核泄漏或核爆炸,都可能導致災難的發生。雖然我們在核設施安全上,做了很多保護工作,但是,還有很多人為無法控制的因素,會對核設施造成致命的破壞,比如自然災害,如超強大地震、海嘯等,還有其它意外因素,也會導致核事故的發生。而核事故一旦發生,其帶來的破壞和危害,是無法挽回的。因此,此次日本核危機將使各國在發展核能發面變得更加慎重。德國是第一個因為日本核危機而表示退出發展核能的國家。意、韓等國也紛紛表示將重審各自的核電站計劃。瑞士決定,在徹底的安全審查之前,停建新的核電站。印度也表示,將檢查其核電站,以確保經得起地震和海嘯的考驗。中國也全面檢查核設施安全,對于核電項目,則暫停審批。
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
——短期套息交易平倉、流動性外溢有限
首先,作為主要的套息交易貨幣,日元大幅升值會引發套息交易平倉潮。過去10 年中,日本成為全球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國際游資從日本借入大量低息貨幣,投入收益更高的國際資產,從事日元套息交易(Carry trade)。事實上,目前全球盛行的日元套息交易,已不限于在不同幣種之間進行,也不再滿足于僅僅賺取息差,而是將投資范圍擴大至其它領域,包括新興市場,以及原材料商品期貨,如石油、黃金及金屬等高風險高收益領域。日元匯率急升,將引發套息交易的平倉潮,從而對相關的風險資產價格構成壓力。但大地震發生之際,日元匯率正處于81 日元/美元左右的歷史高位,日元匯率進一步上升的空間本來就不大,也是日本央行無法容忍的,七大工業國聯手干預日元匯率,會有效遏制短期內日元的升值壓力。
在全球的主要央行中,日本央行的市場干預程度最為頻繁。一旦日元升幅變大,日本央行就會入市拋售日元買入美元,而日元不斷貶值時,日本央行也會不遺余力地干預市場。然而,日本央行的市場干預效果大大遜色于美國和歐洲的同行。日本央行因為從屬于大藏省(即財政部)而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同時,日本央行不斷地在外匯市場上低買高賣,又給市場造成了炒作外匯的嫌疑,其干預市場的作用不斷受到市場質疑。
其次,日本央行對金融市場的緊急注資,以短期票據和購買債券為主,意在穩定利率和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對股市沒有直接影響,也不會形成對海外市場的顯著流動性外溢。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日本央行已經連續出臺救市措施,除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之外,還不斷擴大資產購買計劃。2009年2 月3 日,日本央行宣布到2010 年4 月底前,最多斥資1萬億日元,以市價購買商業銀行持有的股票,以改善這些金融機構因股價下跌、資產縮水而惜貸的狀況。根據日后披露的購買情況,2009年2月23日到2010年4月30日,日本央行共購入3878億日元的股票。該行承諾,將不會在2012年3月底之前進行拋售,但會在2017年9月底之前處置完這些股票。
自2009年10月開始,日本央行推出總額高達35萬億的資產購買計劃,此次救市與前述不同,35萬億的龐大購買計劃包括了日本政府債券、短期國庫券、ETF、日本房地產信托基金、商業票據、企業債,以及固定利率共通擔保基金供給(Thefixed-ratefunds-supplyingoperationagainstpooledcollateral)
為應對地震的沖擊,日本央行2011年3月14日宣布,將通過三項同日操作向市場注資共計15萬億日元(歷史最高額度),以緩解短期貨幣市場的恐慌情緒。同時,還將資產購買計劃擴大5萬億日元,加上原有的30萬億日元固定利率共通擔?;鸸┙o計劃,累計總額達到40萬億日元。但日本央行對金融市場的緊急注資,以短期票據和購買債券為主,意在穩定利率和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對股市沒有直接影響,短期內也不會形成對海外市場的顯著流動性外溢。
最后,雖然核危機事件仍未塵埃落定,但我們認為本次地震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應該會比較深遠。日本經濟下滑和財政惡化將會對日元匯率的長期走勢形成壓力。未來如果日本經濟一蹶不振,日本央行持續進行量化寬松,會使日元再次成為套息交易的主要載體,資金會重新流出日本,投資于海外風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