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通脹控制形勢陡增變數。為什么這么說呢?
日本地震和中東(包括北非)局勢,對國際經濟等格局的影響應該會比較長遠,特別后者,目前還沒有塵埃落定,各種影響還存在看不清的因素。筆者認為,不安定的國際環境不利炒作,但北非局勢的演化使得事態復雜化,全球最為敏感的原油問題可能愈演愈烈。另外,我們現在還看不到日本災后重建對世界經濟的整體作用,日本央行再度大印鈔票帶來的結果會怎樣也難以確定。
最擔心的還是國內政策取向。這是最為重要的,主要是擔心貨幣政策只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沒錯,今年以來,我們的貨幣政策動作多,加息、提準備金,令人眼花繚亂,但都是小步進行?;仡^看看,即使按官方公布的4.9%的CPI數據,目前依然是大大的負利率,更遑論居民實際感受了。而央行官員還公開聲稱:目前的利率水平很舒服。理由是:太高了會吸引熱錢流入。這個邏輯很牽強,其中的因果關系有些顛倒。之前筆者還以為可以將此理解為個人意見,但周四在央行官方網站上發表的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國際收支順差條件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使用和創新》一文,則明確地證實該官員的說法是央行意見的表達。該文提出,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數量型工具仍將起主導作用。言外之意,加息只能是偶爾為之。負利率狀況仍將在較長時間維持。
當然,準備金率的不斷上調,確實起到了收緊社會信貸總量的目的,也間接推高了貸款利率,緊縮政策似乎開始見到效果。但這種效果是有代價的:首先是由儲戶來承擔長期的負利率,其次是由實體經濟來承擔緊縮的結果。
在目前的利率體系中,對存款守住上限,貸款守住下限的做法,有利于銀行利潤的最大化,存貸款者都處于非常不利于地位。對存款者而言,最后無奈的選擇就是改存款為投資,或者融入民間高息貸款行列,存銀行是下下選。因為,文章還表明,利率改革的推進恐怕要等國際收支開始平衡之后。這意味著,在未達致平衡之前,難以消除負利率,儲戶需要對此付出成本。
只是收緊準備金,可能直接打擊的是實體經濟,特別是民企和中小企業。因為,不提高利率的一個結果是逼迫原有的儲蓄資金流出銀行系統尋找出路,一般來說,實體經濟難以給出超過虛擬經濟的資金成本,因此,資金會更傾向于流向虛擬經濟或者資產。儲蓄資金如果流向資產,則我們會看到今年的樓市調控面臨功敗垂成的可能。當然,由于限購,主要城市的房價上漲動能大減,但三、四線城市房價的上漲會不會成為新的替代品?現在已經有這樣的苗頭。如果流向大宗商品,則是使通脹火上澆油,一波又一波的價格傳導會令抑制通脹陷入疲于奔命且實效有限。如果流向股市,這大概是各方最樂意看到的,既能解決實體經濟的需求又可大大地吸納過于充分的流動性。但如果推動了股市的上漲,這種財富效應的溢出又是必然,又會推動價格的上漲。
在1993年的那輪通脹控制中,中央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持續了數年的時間,才達到目的。如果我們現在仍持續這種溫和的手法,控制通脹所需時間恐怕會比一般預期的長得多。當然,我們也可以輸入型通脹為由讓人民幣有一定的升值,但這次通脹國內的因素恐怕更多一些,匯率會起作用,但不是關鍵點。
最壞的情況,會不會出現滯脹?
當然,我們還有其他的辦法。其中最為直接有效的辦法是,讓統計局的數據說話,減輕百姓的通脹感受度。英國2月份的CPI是4.4%,創28個月的新高,我們2月份的CPI是4.9%,可以比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