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很年輕但很有勇氣的分析師董高峰提出一個未來10到15年市場會有一萬點的觀點。一時之間,議論紛紛。看到他“光榮”地成為眾人“槍靶”,羨慕嫉妒涌上心頭。早在2010年11月,我曾經用類似邏輯進行演繹,卻因為“聲音小”而沒有榮幸成為眾人“眼中釘”。
“萬點論”與“漸進重估”
董高峰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美國、日本、韓國的大牛市往往并不是出現在經濟呈增速上升的時候,而是出現在經濟經歷了上升、下滑然后進入一個穩定經濟時期。通過分析,他覺得居民資產配置發生拐點能夠解釋這個現象。隨著經濟從下滑走向新的穩定和增長,經濟情況會逐漸明朗,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比較樂觀。資金就會從風險比較低的投資品種向風險比較高的品種轉變,比如像股票,最后甚至可能會轉向商品之類。在整個資產轉移的過程中,各種投資品種都是受益的,只不過因為不同品種風險和收益的匹配程度不同,受益的順序、程度會有不同,這就要根據具體的經濟背景來看。
在我看來,董先生窺視到的是時代變遷中的一個市場特征。去年的研究中,我用“中國重估”來一言蔽之。相同的是,我們都是通過追溯美國、日本的金融成長史來完成最后的推導。甚至于,我認為高善文博士“成名作”——“資產重估”,實際上是“中國重估”的前半部分——即一次性重估階段。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逐漸加快,“中國重估”將再次起步,A股將進入“漸進重估”階段。2319點將同998點、1664點一樣,成為歷史性底部。
2010年5月我曾經通過比對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道指走勢與當時滬指趨勢,進而給出“世紀拐點就在腳下”的結論。有趣的是,至今,這個判斷依然沒有被證偽。
“漸進重估”與“劉易斯拐點”
前些天在巴曙松微博中切磋明史,東扯西拉閑聊中,有位網友的評論引發了我的思考——歷代王朝興衰無外乎三個方面原因:政治原因(體制僵化)、戰亂原因(其他民族入侵)、人口原因(人均可用土地占有率降低)。僅僅糾結在某一個方面認定為主要原因,考量體系是不完整的。這讓我想到熱議的“劉易斯拐點”。
在此前研究中,我過于強調了經濟層面特別是國力發展的階段性比較,卻忽視了二戰后美國曾經出現過一波“嬰兒潮”。美國“嬰兒潮”是指在二戰后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間出生的美國人。他們是美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一代,大約有7700萬人,占美國成年人的35%。
再來看日本。日本“嬰兒潮”別名為“團塊世代”,是1947-1959年。以2006年為準,日本“團塊世代”達683萬人,占日本全體人口的5.3%。他們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學生運動,并且也是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推動日本經濟邁向高度增長的主人翁。
最后,我們來看中國。按照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的表述,新中國成立以后是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1962年以后第二次,1987年以后第三次,現在是第四次生育高峰。與前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相比,第四次生育高峰是在低生育水平條件下的一個小的高峰。根據聯合國測算,中國勞動力將于2017年進入負增長(人口于2032年進入負增長)。
僅考量人口增減因素對于“大經濟周期”的推動,通過時間推算,中國經濟當前正處于黃金增長期,對照美國、日本的人口生育周期與經濟周期的趨勢協同性,未來五年中國經濟仍處于“沖刺”階段。
如果從一個長周期來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人口紅利與地緣政治是三大關鍵性要素——經濟體制改革有所突破,人口紅利進入收獲期,同時“韜光養晦”外交姿態下安定的外圍環境。三者合并考量,才是過去十來年的經濟持續高增長的正確注解。盡管這三個因素在未來或發生“自變”,但總體趨勢不會在十年左右輕易改變。
如果我們在可視范圍沒有看到它們存在超預期變化,借鑒可比國家發展史,進行周期推算,未來5-10年中國經濟繼續穩健向前的姿態不會因為其他次要因素干擾而出現偏差。
十五年牛市可能“復制”嗎?至少運氣,現在站在我們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