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股市場分化周期
“興登堡兇兆(Hindenburg Omen)”是美國股市技術分析上,用作預測走勢轉弱或暴跌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市場的分化程度,一旦市場出現激烈分化之后,市場可能出現大幅回落。自1987 年以來,美股每次大跌市前,都會出現“興登堡兇兆”,似乎相當靈驗。從美國的歷史數據來看,當興登堡兇兆一旦確認之后,市場下跌超過5%的概率達到77%,一般這個過程會在未來40 天內完成。出現恐慌性賣出的概率達到41%,而且成為股災的概率達到29.7%。盡管這個兇兆沒有100%預測成功,從1985 年到現在,一共有27 次的兇兆確認次數,其中只有兩次失敗(跌幅小于2%),它是下跌的必然條件。
A 股通過統計個股收益率與指數收益率的線性擬合關系而計算出的趨同指數,用來衡量市場的分化程度,同樣能夠發現A 股的“興登堡兇兆”。
“興登堡兇兆”可以把極端分化作為一個暴跌的必要條件。那么,我們又是否能夠從市場分化指標中去尋找買入機會,把“兇兆”變成“喜兆”呢?這里我們提出“市場分化周期”的概念,研究一個完整市場上漲和下跌周期中,市場分化指標走勢情況。我們這里以2009年市場上漲和下跌作為一個完整的市場周期下市場分化指標的表現。
根據我們研究的市場分化循環結構,一個完整的市場分化循環結構分為:市場震蕩->緩慢分化->市場上漲->極端分化->市場調整->快速趨同->市場震蕩->市場趨同。
緩慢分化:在一輪調整之后,股指震蕩,成交低迷,市場缺乏明確熱點,市場中總歸存在著一批先知先覺者,他們首先嗅到了市場復蘇的氣息,開始主動操作股票,于是市場又開始熱點頻出,隨著一輪又一輪的熱點炒作,指數節節攀升,市場人氣恢復,往往這樣的上漲不是個股普漲,而是一個個熱點輪流上漲,所以往往這個過程是一個逐漸分化的過程,所以趨同指數會逐漸變小。
極端分化:隨著一輪一輪的炒作,投資者情緒開始狂熱,市場的分化程度達到極端,但是慢慢地投資者就會發現資金在不同板塊的快速輪動,無法再推動指數快速往上走,市場也開始沒有明確熱點,市場缺乏明確方向。
快速趨同:一旦指數在高位的時候,市場缺乏明確方向,沒有明確的熱點之后,部分投資者開始恐慌,選擇主動離開市場,接著投資者出現恐慌性拋售,這個過程是一個市場同跌的過程,不同于上漲過程的分化上漲,市場趨同指數快速上升,市場快速趨同。
市場趨同:經過大幅調整之后,市場成交量創出地量,市場人氣缺乏,市場沒有明確的熱點,無明顯行業輪動等現象,個股收益差距不大,指數在底部震蕩,個股隨著指數同漲同跌,市場趨同。
根據我們跟蹤的市場趨同指數,前期市場趨同指數一直在高位震蕩,特別是市場從1月份的低點反彈,市場一直處于同漲同跌階段,這種上漲更多是一種估值性修復,沒有出現明顯市場分化現象。目前我們認為市場可能處在緩慢分化階段,市場開始出現明顯的熱點,個股和板塊的收益差距拉大,板塊輪動開始明顯,趨同指數在不斷往下降,根據我們市場分化周期,我們認為在市場分化上漲的過程中,上漲往往有一定可持續性,分化地上漲才是可持續的上漲。
資金籌碼分布和市場分化
在上文關于市場分化周期現象的描述中,其背后是市場博弈,我們都認為市場存在一部分先知先覺者,他們能夠引領市場方向,這里我們用資金籌碼分布的角度來更好理解整個市場分化周期,我們根據資金規模的大小把資金分為超級資金(特大單凈買入)、大戶資金、中戶資金、散戶資金。
我們通過統計2010 年以來特大單凈買入額的累計值變化可以看出,每次大盤在出現大幅下跌之前,特大單資金就會提前開始大幅流出,這個過程大盤并不會出現下跌,有時甚至會出現上漲。結合趨同指數和特大單凈買累積資金可以看出,每次“興登堡兇兆”發出信號,都是在特大單資金開始大幅悄悄流出的過程中。在信號發出之前的上漲過程中,都是由這批超級資金(Clever Money)帶動熱點的發掘,板塊的輪動,市場緩慢分化,而一旦當這批人感覺到市場風險,決定離開市場的時候,市場也就缺乏方向,離調整也就不遠了。
作為市場博弈的雙方,超級資金和散戶資金,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每次市場調整前超級資金線和散戶資金線都會提前于指數出現走勢的背離現象;同樣在市場上漲的過程中,超級資金和散戶資金線的走勢就會靠近。
隨著投資者注意到藍籌股低估值的投資價值,權重股的雄起,超級資金累計線由1 月中旬的最低開始不斷上漲,目前超級資金線和散戶資金線還在不斷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