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注定是不平常的五年,不平常之處在于中國經濟的轉型勢在必行,原有的發展方式已不可能再持續下去,而經濟的轉型,則需要理順現有的政策環境與社會環境,需要政府的轉型,也需要整個社會的轉型,這意味著中國社會面臨改革步入深水區后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經濟的轉型自不必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就是為了接力傳統產業式微后經濟發展的拉動力,財政、金融政策的扶持不遺余力。在確定單位GDP能耗目標,理順能源價格與資源價格以及體現環境治理成本等多重手段之下,傳統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生存成本陡然提升,各個行業標準的出臺,都朝著提高集中度的方向發展,能存活下來的數量有限。
對民生的關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引發兩大改變:一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之前暴利的房地產以及醫療行業都面臨利潤的被壓縮,前者甚至面臨規模的大幅縮減;一是政府的轉型。政府要加大對民生的關注,在民生與經濟需要權衡時,民生的位置應該更為突出。
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后,一直未能有效觸及的深水區也將納入改革范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的資源價格以及公用品價格的理順,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人民幣的可完全兌換,以及兩會前后熱議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預算公開,公務用車問題,退休雙軌制問題等等,都顯示出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社會領域,改革的力度都必將加大。
“十二五”的關鍵詞是轉型,而“十二五”則是中國社會的一個轉折。如果說要把握一個大的方向和趨勢的話,則“十二五”帶來的深刻變化將是每一個投資人需要謹記于心的尺度,并以此匡正舊有的投資慣性——投資者也需要轉型。
投資者的轉型一方面是宏觀和行業形勢的巨變,一方面是資本市場的巨變。兩者合力作用的結果,必將令到投資者需要在品種選擇、操作思路和習慣上有較大的調整。2010年,指數表現出明顯分化的特征,上漲的個股也不少,但能賺到錢的個人和機構都有限,今年開年以后,這種情況還在延續,同時,去年的勝者而今年落馬的也不是個案。原因雖然很多,但市場、行業均在發生急速變化,由此可能使得一些投資習慣不再適應當前市場,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對于中國資本市場來說,“十二五”的轉折可能超過預期。雖然相關的綱要尚未正式披露,但從現有媒體透露出的內容看,中國資本市場有望通過“十二五”結束“新興+轉軌”的特征標簽,逐步邁向成熟市場。
之所以這么講,因為我們在“新興+轉軌”的名義下,有著與成熟市場不同的制度與結構,而這些都制約了市場的正常淘汰與發展,影響了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影響了國內金融業的蓬勃發展。現在,是打破這種約束的時候了。資本市場“十二五”的轉型應包含以下變革:
一、股票發行制度由核準制轉向注冊制。核準制下,我們的上市成本太高了,上市公司數量太少了(相對于經濟規模)。
二、由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我們的股票太貴了,因為是賣方市場。也正因為如此,當地政府才會把上市公司當個寶,除給予一些財政補貼外,也會花大價錢保住那個所謂的殼。
我們沒有場外市場,靠兩大交易,能容納的上市公司數量怎么也是有限的。
三、更完善的交易品種。我們可能是少有的衍生品匱乏的市場,也是少有的做空機制不完善的市場。這使得市場的一部分風險無法有效轉移,也無法給愿意承擔風險的資金一個更好的出口。
我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實行股票交易T+1的市場,當天買入的股票不能賣。
我們有能力在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上做到有全球影響力、有定價能力,但在種種擔心之下,我們的期貨合約是越做越大,生怕有更多的資金介入。
……
轉型完成之后的資本市場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呢?轉型后或許不會一步邁向理想狀態,但大致與成熟市場接軌是可以預期的,比方說仙股,比方說不追捧高送轉等。在大環境變更之下,原有制度下的市場行為,必然要相應調整、與之適應,而在數年的轉型過程中,大概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市場淘汰過程,對個人,對機構都是如此,機會也產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