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3月9日),桂林旅游(000978)1億股定向增發限售股解禁(因期間送轉股,實際解禁為1.3億股)。相比去年10.25元的股價,按頭一天14.83元的收盤價,收益率超過40%,對于去年參與定增的各大主力來說,減持是首選策略。
當天,桂林旅游如預期般大跌,盤中最大跌幅達到8%。令人驚訝的是,當天成交數據顯示,賣一的機構席位拋出達1.45億元,按當天成交均價計算,單一拋售量超過1000萬股,占全天成交的36%。而當天,也有兩大機構席位共買入2200多萬元,被大空頭“暗算”了一把。
誰在“暗算”桂林旅游?
持股超過1000萬股的股東,桂林旅游2010年三季報顯示有10個,基本上都是由于參與當年定向增發獲得的股份。2010年1月13日,桂林旅游非公開發行股票,9名投資者獲得配售。此次參與定向增發的9名投資者中,只有上海證大投資、信達澳銀基金是經常參與二級市場交易的機構,其他均為股權投資以及實業投資公司。其中,信達澳銀中小盤認購了100萬股,金額為1025萬元,信達澳銀領先增長認購900萬股,金額9225萬元。
眾所周知,交易所每日公布的公開交易信息中,列入機構席位的為基金公司、券商、保險公司以及社?;鸬葯C構,包括上海證大投資在內的交易均只能體現在某家具體的營業部交易席位上。因此,3月9日拋售過千萬股的,除了信達澳銀基金外,別無他家。
經過一年的等待,高達40%的收益率,信達澳銀基金拋售桂林旅游股份,也無可厚非,但如此大量的拋售,多少有些違背業內共同進退的“潛規則”,這多多少少讓其他PE機構以及其他基金公司覺得“不地道”。
緣何拋售?
探究信達澳銀基金拋售桂林旅游背后的原因,除了鎖定收益外,對桂林旅游未來發展的擔憂,或許是信達澳銀以近乎“清盤”方式賣出桂林旅游的核心原因。
根據桂林旅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