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屆兩會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是今年兩會最受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3月5日,溫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更是三次提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此同時,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亦明確指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力量、資本市場的新主題。
在我看來,經濟發展中有兩種力量:一種是通脹的力量(inflationary),它的驅動力是資源,受制于資源的有限性,若經濟發展過快,通脹的壓力就會很大,簡而言之,通脹是壓抑經濟發展的一種力量;另外一種就是技術進步的力量(deflationary),通過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能夠把通脹壓制下來,而經濟的發展無非是這兩種力量平衡的結果。放眼全球,縱觀歷史,各經濟強國大都依靠尋找新興產業發展,實現經濟迅速轉型和崛起,成為傲視全球的經濟強國。
對目前的中國來說,需求不是一個問題,但是資源的制約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因此,發展新能源、新興產業是擺脫資源制約的一個必須途徑。一般來說,當經濟增長速度達到頂點時,通脹也會高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速度也會很快,這往往是一輪經濟周期見頂的信號,此時經濟很難持續增長,所以股市往往在經濟最景氣的時候見頂。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往往以衰退作為該輪周期的結束。比如,上一輪經濟周期2007年見頂,2008年結束。而新一輪周期的開始,往往是在所有的東西的價格都跌到很便宜、需求開始緩慢恢復的時候展開。從2009年起,我認為這是另外一個經濟周期的開始,只要不斷有技術進步(如新能源、新興產業)把通貨膨脹壓制住,經濟就能往前發展。
另一方面,現在的經濟周期和之前的周期相比可能會更短一些。原因在于之前的經濟發展以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合)國家為主,參與的人口相對較少(總人口不過幾億)。在這個時期,資源的供給很充足,依靠技術的進步就足以推動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過程維持較長時間。而到目前階段,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人口眾多(30-40億),這些國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進行工業化進程,會對資源產生較大的壓力。因此到了目前階段,對技術進步和新興產業發展的要求更大,這樣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速度和工業化的進程,同時又不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目前來看,技術進步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還不足以抵消資源瓶頸帶來的壓力。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全球的通脹壓力都很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推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這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在未來將被逐步培育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其中以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最為迫切。因為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能源的充足供給,經濟的發展就無從談起。目前石油價格在100美元之上,對世界經濟是一個很大挑戰,較大的可能是經濟還沒有適應如此之高的油價,未來通脹的壓力會很大。在能源結構中,未來石化能源的比例會越來越低,而來自可持續能源的比例會上升。一般來說,可持續能源的最終形式是電能,因此未來與電能相關的產業會得到較大發展。其他如新材料、生物技術也將有較大發展,IT技術的進步能否會有質的飛躍,還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