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衛(交銀施羅德基金副總經理、全國政協委員):今天與媒體交流時自己總結了三個結論,地方自主發債,利率市場化,規范融資行為分別是財政體制,銀行體制,資本市場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第一個問題在前兩年的兩會上寫過提案,后兩個今年提案都有涉及!(http://t.sina.com.cn/1666795557)
李迅雷(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勞動力收入占GDP比重已連續下降:從83年56.5%減少至08年42%。相應企業盈余在GDP中的占比則不斷上升,從21%上升至31%,這些年都超過了30%,而西方國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左右。今后這一態勢將逆轉,鑒于企業盈利下降,建/CamYoabmP3bMCxAoxyu7al8wJ54OjnUgGvQy3nTcFU=議降低企業尤其是民企(就業靠民企)稅負,提高職工社保水平。(http://t.sina.com.cn/lixunlei)
林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證券節目主持人):美國財政部2月28日對海外持有美國政府債券的數據進行了大幅修正,修正后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增加了2685億美元,超出先前預期,穩坐“美國最大債主”的位置。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為11601億美元,比去年11月時減持40億美元。新數據意味著中國40.7%的外匯儲備為美國國債。(http://t.sina.com.cn/linyun)
邱國鷺(南方基金投資總監):周末伯克希爾公布年報。記得第一次讀巴老的信是在1999年,我剛入基金業。當時納斯達克從2500漲到5000點,巴老的股價卻跌了50%,市場普遍認為巴老已經Out了。那年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的網絡先鋒,泡沫破滅后大都成了先烈。如果更多的人記得那段歷史,也許就不會有這么多100倍估值的小股票了。(http://t.sina.com.cn/1926283562)
宋逢明(清華大學金融學教授、士生導師):貨幣政策能否及是否應該調控資產價格,國際經濟金融理論界并沒有一致的研究結論。90年代,以美聯儲為代表的西方中央銀行,曾經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單一政策目標。后來才轉向多政策目標,包括: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就業和國際收支。至于對資產價格的調控,貨幣政策的作用,并不像感覺上那么直接和簡單。(http://t.sina.com.cn/1891555397)
韓志國(經濟學家):【中國或迎來不一般的泡沫破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指出,中國經濟過去30年以10%的高速增長,現在要觸到這個邊界了,增長速度要下一個不大不小的臺階。如果速度下來了,人的預期發生變化了,各種資產是要重新布置的,這可能還不是一般的泡沫破裂。中國必須為一場大的危機做好準備。(http://t.sina.com.cn/1291592332)
巴曙松(經濟學家):從政策工具的組合運用看,隨著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如果更多關注社會融資總量,則在央行的政策工具選擇中,就應當逐步更多轉向一些利率等價格工具,因為對于信貸之外的多種直接融資渠道來說,價格工具調控引導的效果更為明顯。(http://t.sina.com.cn/bashusong)
鄭磊(青年經濟學者):伯南克今天和1日的證詞再次顯示,他會按照之前的計劃執行,繼續收購6000億美元規模的國債,并在6月底結束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共和黨議員認為QE2恐會造成通脹加速的風險,因此對這個政策頗為不滿。伯南克回避美聯儲在QE2后可能采取什么動作的話題。——以共和黨的強勢看,如無特殊理由,QE2應是終結點。(http://t.sina.com.cn/charliel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