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所觀察的跡象而言,A股“重演”2007年走勢的“初步行為趨勢”已經出現。這意味著,在未來半年左右的時間內,A股出現暴漲的概率正在急升。當然,在暴漲成為現實之前,任何意外因素的出現都可能破壞這個“結局”,特別是在轉好苗頭轉化到中等強度趨勢之前。
科學與迷信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可以證偽,后者不可以。后續我將關注進一步趨勢演化及進行階段論證——當趨勢基本穩定時,在“恰當時點”給出“更為精準的時間預測”——目前評估,確認期大概需要2-3個月時間。
“錢來了”就等于暴漲
“錢來了”,在該時段,其他因素都是次要因素——復制“07年暴漲”的概率,最直接的評估因素就是判斷資金流向。“大量的錢要涌來了!”預先知道了這一點,什么都是浮云。
復制“07年暴漲”的概率正在急升——這一觀點正是基于我對于資金流向的趨勢判斷。請注意,這里所指并非宏觀流動性,而是指A股這個“池子”。
“錢來了”直接等于暴漲——這個觀點上或存在分歧,下面我將舉證。
回顧是為了更好展望。過去三年,“錢來了”直接等于暴漲——就是真理。
——2008年只有9月中旬與11月中旬兩次脈沖流入。全年無行情。
——2009年1月開始,迎來了第一波資金流入,市場漲勢持續到2月中旬;一個半月漲幅500點。
——2009年5月開始,再次迎來了一波強有力的資金流入,市場漲勢持續到7月底;三個月漲幅1000點。
——2009年10月開始,迎來當年最后一波資金流入,市場漲勢持續到11月底;兩個月漲幅400點。
——2010年2月開始,迎來了第一波小量資金流入,市場漲勢持續到3月底;兩個月漲幅200點。
——2010年9月底開始,終于迎來了當年最兇猛的一波資金流入,市場漲勢只持續11月上旬;近一個半月漲幅500點。
過去三年,真正“值得交易”的時間恐怕只有這——“十個月”。請注意,我是按照資金流入時間來劃分行情操作時段的,而不是按照行情自身的波動趨勢。
資金與行情之間存在“反身性”(循環存在資金推動行情,行情觸動資金),存在“鏡像”關系,唯獨不存在“主次”。基于主觀去劃分二者“主次”會出現謬論。這是為什么大多數人都無法準確判斷出資金流入趨勢的原因。只要確認了資金流入趨勢,或能夠提前預判到一波資金流入,就可以找到“正確”的交易時段,就可以間接預測行情走向。
為什么大多數人會輕視資金研究呢?“資金周期”的預測本身具有高難度——這一“常識”降低了大多數受眾的信任度。進而,資金研究一直都被看作細分研究,作為其他趨勢研究的輔助。
資金異動正擺脫悲觀預期
看待同一個市場,立場、視角不同,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結論。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沒有看到,而是給予了不同的重視程度(在不同的分析體系下)——這往往決定了最后的結果。
近期我與同事啟動了一個研究課題——《高通脹環境下,高頻緊縮貨幣政策與A股趨勢變化之間的關聯規律》——“初期趨勢正在形成”的后續持續性研究正是指向這一規律性研究。
為什么要研究看上去如此“學術”的課題?
我們看到了——A股正在試圖掙脫貨幣政策緊縮帶來的悲觀預期。從因果角度來看,“暴漲”是結果,是趨勢成型后的結果。而任何大的趨勢都是由小趨勢開始演變。只有持續關注小趨勢的演變過程,才可能率先發現大趨勢的出現。就2011年而言,處于貨幣緊縮周期的上行階段,若A股要出現暴漲,必須先從行為趨勢上,與貨幣緊縮周期“脫鉤”開始。牢牢盯住源頭,就能夠洞察先機。
這一議題引發了一些爭議。
“脫鉤”還是“脫敏”,在我們內部存有一定分歧。
贊同“脫敏”,理由基于“一國貨幣政策導向在一個大周期內,必然影響一國資本市場趨向”。現階段,A股只是暫時出現審美疲勞,對于貨幣緊縮政策的敏感性降低。這是短期現象。
贊同“脫鉤”,理由基于“貨幣政策周期與金融市場周期不吻合是常態”。在較長周期內,市場趨勢或與貨幣政策周期有一定程度吻合,但中短周期內,“按圖求索”或缺乏指導性,特別是短期市場出現了明顯反向運動趨勢時,尤其需要警惕日后成為中期趨勢。
2008—2010年貨幣政策預期主導市場,通過指數趨勢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這一規律。無論2009年8月份的“微FXgW2v1Gv74sVZKyUIvTXQ==調”、2010年10月啟動的“高頻緊縮”,都在短期內沖擊了中國資本市場,中期內制約了市場縱深走勢。
問題是,過去不等于未來,特別是發現異常趨勢的時候,尤其需要重新核查邏輯線索的局限性。這個變化多端的市場永遠都是善于觀察的少數人才能屢屢得知“真相”,而并非靠分辨是非得以每次都命中標靶。
同樣是回顧歷史。
2007年貨幣政策“從緊”周期下,A股傲然從2700點上漲至6100點。固然,經濟環境已經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許多因素都發生了變化。但通脹預期高漲、流動資金肆意流竄,甚至中小盤個股率先“登頂”引發泡沫驚呼,這一切卻是在“重演”。
到底是找差異,還是找共性?取決于你想說什么,要證明什么。“脫鉤”還是“脫敏”,哪一種觀點是合理的解釋?其實,答案并不重要。立場在于強調主因,那么就會贊成“脫敏”。立場在于尋找變因,那么就會贊成“脫鉤”。
我關注變因永遠多過關注主因,關注趨勢拐點永遠多過趨勢持續性。我選擇關注行為趨勢,而并非預期趨勢——即異常明確的資金流入趨勢,新增資金所顯示出的“抗擊打”特征,以及羊群效應所引發的諸多標志性事件。新預期產生,往往可以利用信息與價格之間的反身性規則進行預判。
再次明確強調觀點,以免發生誤導——在當前時間節點,A股能否重演2007年暴漲走勢,還無法得到一個篤定結論。“行與不行”,在未來才會有定論。現在看到的是“初期趨勢正在形成”。
初期趨勢正在形成
在上文闡述中,支持復制“07年暴漲”的唯一理由就是——A股正在試圖掙脫貨幣政策緊縮帶來的悲觀預期。
觀察“初期趨勢正在形成”的后續變化,需要一些指引。這里我重新羅列了一下我同事此前的研究結論。
促成貨幣政策與A股“脫鉤”背后的資金暗流,其行為特征是:1、行為發生改變的時間節點:本輪調控第七次上調準備金——本輪調控第三次加息。2、與樓市資金存在相同行為特征:政策抗壓性強、博差欲望強。3、場內陽光機構并非增量資金的提供方。
如果我們將2010年10月行情的資金分析聯系在一起,還可以得出以下結論:4、獨立、兇悍、團隊意識強。
如果我們將同期其他資金數據合并考慮,還可以得出以下結論:5、新增資金構成,“新丁”并非主力。
為什么要研究這些行為特征?通過這些特征,我們用來預判行情周期、趨勢特征、階段行情的動力等等。
最后,在充分交流后我與同事目前取得共識的觀點是:
1、“初期趨勢正在形成”,但后續演化至中期趨勢,或需要特定事件(共識“故事”)點火。
2、目前尚處于資金“低調潛伏期”,按照歷史可借鑒規律,2-3個月左右或將出現“爆發”。
3、一旦爆發,發生急升,時間周期約1個半月;若采取波段上升,時間周期為3個月。
4、上述預測最終服從于實時監測數據的修正。
行為研究,事前評估預期實現概率的“大與小”并不重要,而評估體系更在意既有行為趨勢的延續性是否受到干擾或發生方向改變。
“行情爆發不可逆轉”并推測出“爆發時間節點”——這樣一份研究報告出現的時候,將是“A股能否重演2007年暴漲走勢”給予“篤定”結論的時候。
請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