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拿到了2010年的稅單,辦公室里哀嚎一片,大家嘆息著“貢獻”出來的稅金不知道流去了哪里,自己卻還對著高房價望洋興嘆。
一位之前在香港工作的同事說起香港的所得稅繳納,“十分人性化”,有非常多的減稅項目,比如房租,生活開支,自己的進修費用,給父母的贍養費,當然也包括撫養子女的費用等等。算下來,她在香港一年交的稅金比這里一個月還要少。而相應的,她在香港得到得醫療民生方面的保障卻成熟很多。
3月2日,國務院會議提議促進稅收結構性改革,將個稅起征點可能從2000 元上調至3000 元,并進行極差調整,旨在通過二次分配調節,增加中低收入人群實際可支配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貧富差距。
雖然關于個稅調整的呼聲已有幾年,去年的“兩會”期間便沸沸揚揚,卻最終悄無聲息。但今年卻是有備而來,勢頭正酣。緣由是今年的大背景:維穩,發展民生。
維穩非新名詞,今年卻由于國外環境動蕩,加上國內通脹高企、百姓幸福感缺乏而顯得愈加敏感。
上個月19日,胡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講話題目是《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其背景是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這次開班式上,中央25名政治局委員,包括九大常委全部到場。可以看出,加強社會管理已經成為中央高層的共識。
社會管理的本質是社會穩定而和諧,和諧穩定的達成,主要依靠利益分配,中央強調“社會管理要搞好,必須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比如,讓央企上繳更多的紅利,用于國計民生;比如,加強保障房建設,穩定房價。
不過以保障房為例,目前有兩種觀點,一是基于我黨歷來強大的執行力,在將社會管理放在第一位的背景下,中央承諾的民生支出,如保障性住房等一定會完成(換一種話說,地方政府的領導為了政治前途,不會真正與中央對抗);另一種,則是認為,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強烈依賴于土地收入,建設保障房、抑制房價的動力強烈不足,甚至,連已出臺的上海、重慶的房產稅“不痛不癢”,都只是“敷衍”而已。
不得不說,兩種說法都有其深厚的背景。而且,有趣的是,一般學者型的專家會傾向于悲觀的說法,而身處投資市場的“江湖中人”會傾向于前者(在上周末我主持的一場論壇上,明顯感到了這種差異)。
我個人會更傾向于“跟著黨走”這一在投資市場上幾乎是屢試不爽的說法。
當政府動員公務員都去買股的時候,買的人都大賺一筆;當政府出臺利好鼓勵買房的時候,房價緊接著突飛猛進;當政府接二連三的出臺政策要維穩的時候,何妨多關注民生方向。
在這次兩會上,讓改革開放成果惠及民生成為本屆兩會的一個亮點議題。從目前收集到的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來估計,全年的投資增速有可能達到23.5%,考慮到地產投資增速放緩,一些民生項目的投資可能會超出市場之前的預期。
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看,2010 年人均GDP 已超4000 美元,必需、耐用消費品需求逐步被滿足,服務消費的需求正面臨突破口。從經濟轉型和房地產調控看,國人的消費理念正面臨重大轉變,從過去十年以房地產投資為家庭最主要支出的“房奴時代”,走向享受服務消費“新生活”,享受休閑旅游、消費電子、娛樂、保健等。
當然,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就短期交易機會而言,也值得關注。尤其是所得稅率的調整,更多影響的將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中低端消費品、白色家電、百貨業,都是值得關注的對象。
從過去的五年(2006-2010年)上證綜指的數據來看,兩會前后一個月股指的表現要強于兩會期間股指的表現,尤其是會后一個月的表現更為搶眼,除2008年外,會后一個月均有較明顯的漲幅。相關行業往往在會前、會后領跑市場。
或許我們可以對春天多一些期待。■